咸陽產業發展歷史沿革與前景規劃
時間:2021-07-20來源:北大縱橫王璞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咸陽,陜西省地級市,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位于陜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陽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自古就是西部戰略重鎮,現今更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和向西開放的前沿,歷史文化厚重,產業基礎良好,工業門類齊全,農業基礎厚實,科教實力雄厚。
一、咸陽的超級中央企業
制造業助陜西經濟發展
陜西省是我國西北地區排名第一位的經濟大省,也是我國高端制造業的基地。陜西經濟毋庸置疑是以國家中心城市、新一線城市西安為龍頭,但陜西的經濟靠的不僅僅是西安一個城市,寶雞、漢中、咸陽等都是我國著名的工業和制造業城市。其中咸陽更是中央企業聚集的城市:
陜西航空電氣有限責任公司。始建于1955年,是我國“一五”期間建設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成員單位,隸屬于中航機電系統有限公司,簡稱航空工業電源,現已發展成為中國航空電源系統和發動機點火系統的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
陜西柴油機重工有限公司。始建于1953年3月,是我國“一五”期間投資興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是國內規模最大的中、高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機專業制造和柴油發電機組成套企業,是海軍艦船動力主要供應商。隸屬于世界500強之一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咸陽彩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13日,是一家集高世代液晶面板研發、設計及制造的專業公司,產品具備超高清(8K、4K、2K)、廣色域、曲面以及無邊框全屏等特性。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十二研究所。始建于1964年,船舶行業唯一的熱加工工藝技術研究所,艦船動力特種材料及工藝技術的專業研制機構,船舶動力國家工程實驗室制造技術主任單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咸陽西電重型電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5月18日,為中國西電集團公司下屬一級子公司,其前身為西安鵬遠重型電爐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始建于1958年,1964年開始生產電爐,是我國電爐行業早期開發和研制各種感應爐、大型煉鋼電弧爐、鋼包精煉爐和大型非標熱處理爐的主導企業。
陜西渭河發電廠。隸屬于中國大唐集團公司,是在原渭河發電廠新廠基礎上經產權轉讓改制而設立的一家中外合作企業,也是西北地區一座現代化、特大型的骨干電力企業,也是咸陽市一個GDP和稅收的創造大戶。
咸陽陶瓷研究設計院。隸屬于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以科研設計、科技實業、行業服務為三大業務平臺,面向建筑衛生陶瓷、粉體工程、材料工程三個技術領域進行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研究開發和設計制造。
二、咸陽成為國家產業轉移的主要承載區
咸陽市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又有相對充裕的勞動力資源,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過程中,咸陽市必然成為一個主要的目的地。
2009年6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規劃》把咸陽作為“一核、一軸、三輻射”中的“一核”,明確提出建設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的規劃目標,確立了咸陽市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地位,為咸陽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標志著咸陽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以及國家有關行業規劃和區域政策文件,對《產業轉移指導目錄(2012年本)》進行了修訂,形成《產業轉移指導目錄(2018年本)》。目錄中提出西部地區是產業轉移的主要承載區,也是重點生態保護地區,要大力實施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加快沿邊開發開放,建設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資源精深加工、新材料和綠色食品基地,以及區域性的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據《產業轉移指導目錄(2018年本)》顯示:咸陽市將優先承接發展化工、機械、電子信息、新材料、汽車、新能源、食品、醫藥、紡織、輕工、建材、生產性服務等產業。
三、“十四五”期間將著力打造
“五大主導產業、四大特色產業、
四大新興產業”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
“十四五”期間,咸陽將聚力建設大西安都市圈咸陽核心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臨空經濟發展示范區,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開放合作高地、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創新高地、西部先進制造業集聚高地、關中城市群科技創新轉化高地。
為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臨空經濟發展示范區,按照“544”產業發展思路,打造5個千億級主導產業、4個五百億級特色產業和4個百億級新經濟,產業發展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實現基礎產業固本增效、傳統產業轉型增力、新興產業接續增量,推動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構建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
打造“五大”優勢主導產業
1、做強電子顯示產業。按照“補前端、強中端、延后端”的思路,以高新區為載體,打造咸陽電子顯示創新園,實施電子顯示提檔工程,推動電子顯示向高端化升級,力爭在OLED顯示面板、觸控面板及顯示模組制造等領域實現產業化突破,推動形成完整的大中小尺寸產品、上下游產業鏈條,建設千億級電子顯示產業集群。
2、做優清潔低碳能化產業。按照“精煤、優電、擴新、促轉化”的思路,同陜北差異化、錯位式發展,實施清潔低碳能化提能行動,以市場需求和產業趨勢為指引,以鏈條延伸和品質提升為主線,積極構建以清潔低碳化工為主體,煤電、石油化工、橡膠化工為配套的現代能源化工產業體系,推動由傳統能化向清潔能源方向轉型,由傳統煤化工向有機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等新興化工轉型,由石油生產烯烴為主向原料多元化、低成本化、鏈條化轉型升級。
3、做大裝備制造產業。按照“龍頭引領、建設終端、園區承載”的思路,以高端成套設備、關鍵零部件、終端制造產業為重點,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裝備制造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4、做精食品加工產業。依托農業資源,發揮品牌優勢,突出綠色生態,強化規劃引領和政策支持。重點發展以精品糧油、乳制品深加工、肉制品深加工、特色果蔬深加工等為主的食品深加工產業;以道地中藥材、保健品、藥食同源食品等為主的健康食品產業;以茶酒飲料、方便食品、烘焙食品等為主的休閑食品產業,著力做大茯茶產業。打造千億級食品產業集群,建設西部食品產業強市。
5、做實現代服務業。按照“區域協同、產城融合、暢通循環”的思路,重點發展以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會展經濟、現代金融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以帝陵遺址、鄉村民俗、文化體驗為主的全域旅游,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發展。
(二)
發展壯大“四大”特色產業
1、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與工業、服務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同物流業、流通業等融合聯動,加快發展都市高效農業。鼓勵大型龍頭企業向糧食、果品、畜產品、蔬菜聚集,帶動農民發展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鼓勵大型電商企業在我市建設涉農電子商務平臺。
2、醫藥和醫療器械。以高新區醫藥產業園為重點,打造中醫藥全產業鏈,助力大健康產業發展,建設西部醫藥產業高地。
3、新型建材紡織。以“綠色、循環、低碳”為方向,發展裝配式建筑、新型節能材料、產業用紡織品等業態。
4、文體康養。發展創意體驗、醫療康養、體育休閑、徒步健身等業態,統籌推進競賽表演、健身休閑、場館服務等快速發展。
(三)
積極培育“四大”新經濟
1、新材料。突出先進工藝和高附加值,發揮西北橡膠塑料研究院、陶瓷研究院等優勢,引導同省內外行業重點企業、高校開展技術攻關,推動新材料產業標準化試點示范,大力推進新材料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發展增材制造,努力將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均衡發展。
2、新技術。積極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前沿技術,依托工業互聯網實現新技術與信息、產能、訂單共享,實現跨地域、跨行業資源精準配置與高效對接。
3、新應用。圍繞“智慧咸陽、智能咸陽、智造咸陽”建設,以數字經濟為突破口,大力培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應用等新增長點,壯大數字產業體系,豐富產業形態,拓展應用領域。開展5G+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氣象、文化旅游等應用示范,支持區塊鏈技術在智能制造、農產品安全追溯、金融、社會信用等領域應用。到2025年,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1400億,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達到45%以上。
4、新產品。將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融入到傳統汽車、家居、穿戴設備等產品中,積極研發制造智能家電、智能終端、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等新型產品。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