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全球電影產業鏈發展論壇:聚焦融媒體時代電影產業發展及趨勢展望
時間:2021-06-15來源:北青網娛樂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6月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電影協會聯合舉辦的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年度官方活動“第八屆全球電影產業鏈發展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辦。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任仲倫、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為論壇致辭。美國電影協會成員公司高管等業界代表和嘉賓出席此次活動。
本次論壇活動圍繞年度主題“融媒體時代電影產業的發展及趨勢展望”,由上海交通大學文創學院黨總支書記兼院長張偉民和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馮偉聯合主持,就人工智能與電影制作的趨勢、網絡視頻點播與電影的未來發展等行業內最關注的熱點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受到疫情影響,外國嘉賓無法來到論壇現場,他們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在云端與中國電影人和行業資深專家展開對話。
美國電影協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查爾斯·瑞弗金在賀詞中表示,盡管全球電影產業在過去的一年中遭遇疫情打擊,但在電影人的努力下,以中國為代表的電影市場快速復蘇,提振了全球電影產業的信心。希望全球電影產業鏈發展論壇能夠為中美電影人建立起經驗交流與合作的橋梁。
人工智能技術將顛覆電影拍攝方式
第一場論壇由導演/上海交大文創學院教授胡雪樺主持,邀請到了卡梅隆佩斯集團亞太區總裁程信森、融創文化集團總裁孫喆一、《復仇者聯盟》系列導演喬·羅素、Lux Machina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飛利浦·格樂、無錫數字電影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凌律巍、Prysm Studio首席執行官克里夫·普拉莫和浙江橫店影視劇組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雷光,就“VR/AR人工智能與電影制作的趨勢”話題展開討論。
卡梅隆佩斯集團亞太區總裁程信森簡要介紹了全球電影行業的發展以及《阿凡達2》最新的3D技術,并介紹了卡隆技術團如何通過《阿凡達》改變了全球影視科技產業的發展,讓像新西蘭這個風景秀美的國家成為了全球電影數字制作大國之一。程信森總裁表示,中國的電影科技市場正蓬勃發展,也希望與上海交通大學等中國一流的高等學府以及頂級影視及科技企業一同發掘和發展更多先進技術,讓未來中國更多的影視作品,尤其是科幻領域的影視制作能夠用上“中國智造”的技術。
Lux Machina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飛利浦·格樂介紹了顯示技術、渲染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前沿影視攝制技術。飛利浦還簡要介紹了為電影《遺落戰境》設計的鏡頭“內畫布”,這項技術為制作方成功節省了大量的制作費用,顯示出巨大的發展前景。
無錫數字電影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凌律巍就如何加強中國電影后期團隊的建設進行了闡述。他簡要介紹了與國內后期特效公司對接的經歷,并對未來科技推動電影產業的發展表示了樂觀積極的態度。
Prysm Studio首席執行官克里夫·普拉莫簡要分析了當前電影公司和流媒體對于虛擬制片的長期戰略,并闡釋了與合作伙伴致力于建設與推廣行業標準的愿景。
喬·羅素導演談到了VR/AR以及虛擬制片在好萊塢電影拍攝中的運用,他認為這些人工智能技術是未來電影拍攝的主要發展方向,特別是對于科幻片或者強視效類影片更是尤為關鍵,因為這些技術可以讓導演在拍攝現場就看到實時特效制作后的畫面。他提到今年迪士尼流媒體上線的星球大戰衍生劇《曼達洛人》就運用了這些技術,大大提升了拍攝的效率。拍攝團隊搭建了巨大的LED屏幕作為沉浸式背景,工作人員操作虛幻引擎就可以瞬間切換光照和背景畫面,導演和攝影師頭戴VR裝備可以在虛擬背景下看到實時特效的畫面,以便他們來選擇每個場景拍攝的最佳角度和機位。演員在虛擬背景前的表演在虛幻引擎的渲染下是實時呈現的,而不用再依靠前期綠幕拍攝,后期電腦制作的方式。這樣的科技運用和拍攝方法顛覆了傳統拍攝,羅素兄弟也在積極推進類似的電影科技在自己電影中的運用。而對于電影制片公司來說,也需要培養能夠掌握對應高科技拍攝技術的人才,能夠知道如何將VR、AR、AI等人工智能科技相互配合銜接在一起,用更先進更有效的方式拍攝影片。
融創文化集團總裁孫喆一介紹了“IP+內容+新消費新場景”公司業務布局,AI縮短動畫電影創作周期的可能性,VR、AR特別是MR技術對加強電影與線下場景關聯的促進。融創對文化產業發展趨勢有四個判斷:國漫崛起進行時;技術變革帶來行業發展新契機;系列化、IP化是影視內容發展方向;長鏈IP運營重要性日益凸顯。去年上映的《金剛川》,對國內電影產業工業化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也希望未來各類前沿技術可以為不斷發展的國內電影工業化帶來新動能。相比其他行業,目前中國影視行業在創新方面還需要加強,但這需要建立在整個產業模式的轉型與改變的基礎之上。融創文化已經在新科技與數字化方面有所布局,投資了VR和MR團隊,通過內容與技術層面的結合,打造更穩定持續的商業模式。
浙江橫店影視劇組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雷光簡要介紹了中國著名影視基地橫店的基本情況。他表示電影是在技術推動下的一門藝術,也在技術推動下不斷迭代,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讓業界對于電影產業充滿期待。
美國流媒體與院線電影更多博弈 中國視頻網站與院線互為補充
第二場論壇由北京網絡視聽協會秘書長包冉主持,IMAX公司首席執行官理查德·葛爾方、阿里影業總裁李捷、愛奇藝會員及海外業務群總裁楊向華、貓眼娛樂首席執行官鄭志昊、五元文化創始人/導演五百和淘夢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陰超圍繞“網絡視頻點播與電影的未來發展”展開對話。
針對疫情期間不斷縮短的窗口期現象和流媒體與院線的關系,IMAX公司首席執行官理查德·葛爾方認為,電影行業已經有超過一百多年的歷史,一年的“中斷”并不能永久性的改變什么,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電影市場強勁復蘇證明了觀眾會很快回歸電影院。隨著疫情被逐步控制,流媒體發行的影片數量急劇下降。整體而言,流媒體將會對一些偏小眾的類型電影或者是難以承擔高昂市場營銷費用的低成本電影的發行中發揮更大作用。而對于大制作的影片,未來還是會先選擇院線發行,之后再進入流媒體平臺播放,這能使得影片產生更長遠的價值。葛爾方對以IMAX為代表的高端觀影體驗疫情后的長期增長充滿信心,因為IMAX觀影體驗在帶動大制作影片的票房方面能力顯著。
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就目前中國電影市場進行了探討。他表示相較于美國電影行業“博弈多于合作”的狀態,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特殊性。相比美國各大電影公司將影片放在自家流媒體平臺發行的方式,中國的各大視頻網站與院線的關系是不一樣的,未來是否能夠出現院網同步的模式?這是一個猜想。網絡是院線電影非常好的補充發行方式。對于電影公司來說,未來應該建立兩個團隊:院線電影團隊和網絡電影團隊,這是一個產業的兩種形式。中國有足夠體量的觀眾,有院線發行體系,有網絡發行平臺,能夠消化更大體量的內容,因此中國未來有可能會出現全世界很少見的模式,這里有很大的空間留給從業者去探索。同時,雙線發行的商業模式很重要,這是一個復雜的商業模型,需要內容、院線、網絡平臺等多方要達成一致,也希望有第三方機構或者協會組織來推動,設計好雙線發行方式的商業模式。
愛奇藝會員及海外業務群總裁楊向華簡要介紹了國內互聯網影院商業模式的探索。他表示互聯網經歷了從免費到免費與收費并行,并且付費成為當前流媒體平臺的主要收入支柱的變化,并對未來流媒體影院的商業模式的發展趨勢進行分享。平臺和相關合作者正在探索商業模式的下一階段。目前視頻網站已經在嘗試電影單片付費模式。單片付費模式是建立在電影制作質量、電影產品屬性以及和觀眾消費習慣的基礎之上。疫情期間,各個公司都在嘗試單片付費模式,一開始是單平臺點播,之后發展到平臺聯合點播,一個片子在所有電影院上映肯定總票房更高的。現在遇到的瓶頸是單片付費的價格上不去,這需是要花幾年時間來培養的。
淘夢創始人、CEO陰超表示現在所有的網絡電影公司都面臨著一定的壓力,但是網絡電影公司也會更有活力,更有創造力一些,在IP開發等方向也更加靈活。視頻網站會員價格的提升和影片PVOD模式所對應的是電影制作品質的提高。他在最初做網絡電影的時候就堅信網絡電影要走PVOD模式。目前淘夢在項目開發及制作整個環節中都以這個模式為目標去努力。作為影視公司,制作的內容是否能夠打動觀眾是核心問題。內容制作的升級、投入的加大、IP的加大,以及與明星導演的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五元文化創始人、導演五百表示中國電影產業的工業化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未來的電影制作不僅需要好劇本,還需要美術、技術等不同方向的人才共同努力。相比技術的進步,中國影視內容創作已經有些落后。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對影視內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創作者來說,做出的內容要越來越真誠才能和技術的進步匹配得上,在這個層面,游戲行業比影視行業領先很多。同時,他也對未來網絡電影的審核和影視人才評級等提出了希望。未來最好的互聯網影視模式就是直接To C,讓觀眾對創作者的內容買單,這樣對影視平臺的壓力會小一些,但對影視創作者的壓力會增大,需要有壓力和動力去創作更有吸引力的內容。
貓眼娛樂首席執行官鄭志昊對文娛行業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他表示未來電影院線和流媒體等模式都會存在,且這兩種娛樂形式都有不可替代性,并且能夠內容聯動,共同繁榮。對于影視產業來說,影片觀影形式會被用來定義自身的商業模式。院線電影的沉浸式體驗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不見得所有內容都應該定位在院線電影,也可以設定在通過不大的屏幕觸達觀眾,因此要從消費場景和觀眾需求出發對影片進行定位,根據觀影形式來考慮制作成本,定義好在上游的投入規模、影片的播放形式和資本結構。此外,鄭志昊也表示影視公司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創造經濟效益,幫助每一個好內容遇見喜歡它的觀眾。
中美電影人才交流計劃全面升級
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馮偉表示,作為中國當代電影發展進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美國電影協會一直積極推動中美電影合作,并致力于中國電影的海外推廣。在此前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好萊塢“中外合拍電影展映”和“中美電影人才交流計劃”的成功基礎上,美國電影協會將以產業發展融合的“中美影視合作交流項目”為抓手,助力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發展,并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持續賦能。
中美電影人才交流計劃是由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和美國電影協會于2013年共同發起、派拉蒙影業承辦的增進中美兩國電影產業間合作的一項交流計劃。最初由中方每年選派5位年度優秀導演,到派拉蒙影業進行一周的觀摩學習和業務交流,派拉蒙影業選派公司高管和好萊塢經驗豐富的電影編導、制片人等一線電影人參與互動。幾年來,參加派拉蒙交流計劃的中國導演包括烏爾善、薛曉路、張一白、張猛、郭帆、陳思誠、肖央、寧浩、路陽、徐崢、管虎、李玉、大鵬、韓延、李楊、閆非、彭大魔、姚婷婷、李駿、張末、程耳、謝東燊、田羽生等。除了派拉蒙交流計劃,美國電影協會其他成員公司包括迪士尼、環球、華納、索尼影業等隨后也陸續推出了包括動漫制作、高概念影片/IP開發、編劇、藝人經紀,以及制片及企業管理等各種類型的培訓交流計劃,總人數達到200人。而這些優秀導演回國后,也都為中國電影市場奉獻了工業化程度高、內容優秀、票房與口碑俱佳的電影作品,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的中流砥柱。
中國電影市場在過去的十年間經歷了飛速的發展,中美兩國影視產業也保持了緊密的合作關系。美國電影協會的“中美影視合作交流計劃”是在“中美電影人才交流計劃”基礎上的深化與升級:除了影視創作高端人才交流,這一計劃還將拓展到中美兩國影視在產業發展其他領域的全面合作,并以此推動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美國電影協會希望聽取各方聲音,針對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難點和短板,通過“中美影視合作交流計劃”項目打造中國文化IP名片,并為優秀的中國影視內容搭建“走出去”的國際平臺。
上一篇:打造中國新型工業產業發展高地
下一篇:全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