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川西高原產業扶貧:打開脫貧致富“幸福之門”
時間:2020-07-07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一粒粒飽滿的青稞進入生產線,經過炒制、配料、打粉、成型、烘烤,在濃郁的炒青稞香味中,五種不同口味的青稞餅干出爐……7月上旬,四川甘孜州甘孜縣青稞文化產業園內,傳統青稞產業的“轉型升級”,成為川西高原產業扶貧的一個“切片”。
近年來,在四川甘孜州和阿壩州,現代化的農產品加工流水線、郁郁蔥蔥的果園和菜地、聯動全國的電商愈發常見,世代居住在川西高原的藏族民眾隨之打開脫貧致富的“幸福之門”。
四川甘孜州甘孜縣青稞文化產業園現代化生產設備。 劉忠俊 攝
青稞是川西高原的傳統作物。長期以來,藏族民眾依靠青稞“自給自足”,但在如今的甘孜縣,除青稞餅干外,青稞面包、青稞飲料也正陸續投產,加工青稞所提高的產業附加值惠及當地民眾。
“現在青稞值錢了,在家門口就把錢賺了,巴適得很。”56歲的甘孜縣呷拉鄉自貢村村民昂伍向巴算了一筆賬:家里10畝地全部種上青稞,一年下來可以賣4萬多元(人民幣,下同)。
在海拔2600多米的阿壩州馬爾康市松崗鎮丹波村,傳統產業升級同樣影響著藏族民眾。早先,這里土地資源偏遠,產業基礎脆弱,村民種植的麥子、土豆、玉米等作物賣不起價。“玉米產量好,但價格低得很。”丹波村村主任南卡石德珍回憶。
但近年來,通過引入專門從事蔬菜生產的企業,丹波村農業生產面貌煥然一新。把土地轉讓,既能收取土地轉讓金,又能帶動村里“就業”——村里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都可以去蔬菜基地干活。同時,先進的種植經驗也隨企業進入丹波村。“有些村民在未流轉土地上種植蔬菜,每畝地收入過萬。”南卡石德珍說。
在四川阿壩州松潘縣,主播在網絡直播間推銷商品。 安源 攝
相比傳統產業升級,川西高原一些地區則通過變更產業“賽道”實現“彎道超車”。其中的關鍵,是對自然資源的“更高效利用”。
阿壩州汶川縣雁門鄉索橋村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為水果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早些年,村民只是種植經濟效益低的玉米和土豆。
“現在全村都種車厘子和青紅脆李,比以前收入高太多了。”索橋村村民陳支春如今經營著15畝果園,臨近當地青紅脆李收獲季,他與老伴每日忙著給李子施肥、疏果。“每年能有20萬元左右的收入,在村里是中上水平。”
隨著資源的“更高效利用”,“更高效銷售”也成為必須。近年來,電子商務在川西高原愈發普及,成為產業扶貧的重要途徑。
在四川阿壩州理縣桃坪鎮佳山村,村民龍庭恒在自家果園采摘車厘子。 安源 攝
在阿壩州松潘縣,某大型電商平臺在當地開設的電商扶貧館,成為當地農民向外銷售土豆、大蒜、牛肉等農牧產品的重要渠道。“去年,平臺從貧困戶手中收了大蒜和土豆再次包裝,這些產品進入平臺后被一掃而空。”該電商扶貧館負責人周小北說,經過一年的運營,扶貧館銷售額超500萬元。
“最忙的時候,快遞的車直接開到家門口。”“90后”羌族小伙龍庭恒家里種有1畝車厘子,今年產量達1000斤,而其中約800斤是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各地。如今,龍庭恒把目光轉向直播帶貨。“正式直播前要先‘漲粉’,最近上傳了一些自己在田間地頭農作的視頻。”龍庭恒說,雖然目前漲粉較慢,但他仍看好直播的未來。
下一篇:專業數據研究為游戲產業發展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