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楫揚帆逐浪高——尚義縣打造零度以下經濟發展扶貧產業紀實
時間:2020-03-10來源:張家口新聞網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
牛奶草莓、吊蔓西瓜、有機蔬菜、枸杞、藥材、燕麥等40個特色農業基地生機勃發;河北芳草地牧業白羽肉雞養殖有限公司“全面開花”,共建成200萬只的基地10個,并形成了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89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與3萬千瓦集中式光伏電站形成穩定增收的“鐵桿莊稼”,惠及12943戶貧困戶,年均增收750元;電商扶貧入選全國精準扶貧50佳典型案例和全國網絡扶貧案例……
隨著一批批項目落地生根,尚義縣零度以下經濟之花璀璨綻放。
觀念之變
辯證看待“冷”與“熱” 百尺竿頭再跨越
尚義縣位于內蒙古高原南緣,年平均氣溫3.5度,無霜期100多天,年平均日照時長2815.3小時,年均大風日數55.3天,冰雪資源充沛。
一組數據折射出壩上地區的氣候條件——大風、寒冷、日照足。“地白風色寒”是生活在壩上地區人民刻骨銘心的體會。也正源于此,此地農民“一年總有半年閑”。如何突破自然環境束縛,開辟一條獨具地域特色的產業發展道路?如何轉資源劣勢為優勢,使當地“冷資源”轉化為“熱經濟”?
尚義縣辯證看待“冷資源”與“熱經濟”兩者關系,通過“高處布局”又從“低處落子”,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尚義縣委、縣政府從高處著眼,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首都水源功能涵養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的戰略定位,以張家口籌辦冬奧會為契機,利用本地冷涼氣候和獨特的陽光、風力、冰雪等資源,瞄準建檔立卡貧困戶,打造了零度以下新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落實是最后的檢驗。尚義縣委、縣政府通過多方考察論證引進北京萬德元企業、天安農業、深圳金津果業等18家適合在冷涼環境生產的龍頭企業,開辟了壩上高寒地區冬季種植業的先河;引進中核、協鑫、啟能3家公司,建成集中電站7.4萬千瓦,實現年產值17.7億元,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攜手京城廣廈、北京洼里等企業相繼建成大青山國際旅游度假區、石人背地質公園、魚山越野公園三大景區,打造了馬蓮小鎮、特色美食一條街、四臺蒙古營風情等特色旅游村12個,形成四季全域旅游新格局,帶動1389名貧困戶就業,人均增收2664元,977戶貧困戶出售土特產,戶均增收1580元,184戶貧困戶發展特色民俗、農家餐飲等項目,戶均增收6652元。
方式之變
平衡把握“守”與“創” 蓄勢待發海天闊
由北京萬德元企業入駐的草莓園位于紅土梁鎮境內公路旁,遠遠望去,連片的大棚星羅棋布,像銀色的海洋。
這里一年四季綠意盎然,數九寒天的嚴冬大棚內也是碩果累累。
程美云是紅土梁鎮大陽坡村人,2019年,她整整在這里打了一年的工,談到這份工作,她喜不自勝:“大棚內溫度適宜,在這里干活,冬天也不遭罪,最高興的是,冬季農閑季節平均每月也能拿3000多元工資。”
一個人的變化是“點”,一群人的變化是“面”。
2019年該公司共繁育草莓種苗1000多萬株,生產鮮果5萬公斤,覆蓋2982戶貧困戶,戶均實現綜合收益1100元,吸納80名貧困勞動力打工就業,年均增收6000多元。
這是尚義開發零度以下扶貧產業結出的豐碩果實,更從側面印證出尚義決策者平衡把握“守”與“創”的生動實踐。
“守”要因勢而動,因地制宜。尚義縣委、縣政府打破全縣行政區域進行整體謀劃,結合各地資源特色和特色產業基礎將全縣14個鄉鎮劃分為精品瓜果、中藥材、馬鈴薯、精品雜糧5條產業帶,產業統一布局,統籌推進;成立了縣、鄉、村三級扶農公司,設立土地流轉資金,對精品產業示范基地給予補貼,縣財政每年安排特色農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流轉期限長、流轉面積大、社會效益好、帶貧能力強的扶貧產業項目。目前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16萬畝,僅土地流轉一項帶動2194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060元。
“創”要因時而變,鳳凰涅槃。該縣圍繞旅游開發持續發力,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占地面積270865平方米鴛鴦湖滑雪場項目,分為滑雪區、嬉雪區、雪雕區、雪狼特戰營真人CS基地等多個功能區。到目前為止共舉辦特色活動13場,吸引全國各地游客40多萬人次,大量的人流轉變為“現金流”,偏遠的尚義因“冷”而聲名遠播,實現了產業發展新突破;以打造冬奧會農產品供應基地為目標,統一生產技術、統一加工包裝、統一品牌銷售,全面叫響“谷之禪”“尚義.尚品”等品牌,為打通線上線下渠道奠定基礎。
機制之變
準確拿捏“破”與“立” 奮楫揚帆逐浪高
“我少資金、缺技術,找不到合適的增收門路,是村里的‘公租大棚’解決了我的問題。”靠“公租大棚”擺脫家庭生活困境的劉振愛,曾是王二來村出了名的貧困戶,前些年全家4口人經營著20畝耕地,以種植莜麥、小麥大田作物為主,家庭收入低,日子過得緊巴巴。去年他承租了村里的10個“公租大棚”種植蔬菜,收入8萬元,一舉摘掉“貧困帽”。
王二來村“公租大棚”模式是尚義縣破舊立新的一面“鏡子”。
該縣通過在機制變革上破舊立新,持續發力做活文章。通過推行企業合規經營、建立企戶聯結機制、完善差異分配機制,徹底打破“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企業經營理念,同時也解決了貧困戶沒有資金、沒有技術的現實難題,將貧困戶與企業緊緊“捆綁”,形成良性的造血機制,使農戶與企業一同成長、發展、壯大。
——推行企業經營合規。該縣推行“統一規劃、產權歸公、企業租賃、收益歸農”經營方式,推動經營企業轉變思路,積極發展訂單生產。引進的道源農業有限公司,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小雜糧全產業鏈。2019年,下馬圈鄉小雜糧種植面積發展到7100畝,種植戶達到434戶、984人,覆蓋全鄉常住人口68%,生產以“黃金小米”為代表的精品小雜糧500噸,收購價每斤高于市場0.5元,種植貧困戶人均增收3653元。
——是建立企戶聯結機制。推行“企地共建共享”“公租大棚”“宅基地入股”等產業模式,將貧困戶有效吸附到產業鏈上,貧困戶出租土地收租金、資金入股賺股金、打工就業掙薪金,形成了抱團發展的利益共同體。谷之禪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場價3至5分的價格,吸引貧困戶發展燕麥種植,639戶1248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600元;建設扶貧車間,15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年均增收20000元以上;設置產業扶貧基金,每年提取扶貧基金10萬元,用于幫助貧困戶壯大扶貧產業。“產業嵌入式”精準扶貧榮獲2019年全國民生示范工程獎,“燕麥產業聯合體”入選河北省產業扶貧典型案例。
——是完善差異分配機制。堅持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與貧困戶就業增收相結合,全面推行公益崗位差異化分配機制,因村制宜、按需設崗、以崗定人、績酬掛鉤,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獲取收入,無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貧困戶得到生活保障。全縣設立衛生保潔員、攔河護壩員、森林防火員、治安巡邏員、道路維護員等9類村級公益崗位963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