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醫”與創新共舞 成都溫江區聚焦前瞻性技術 加快醫藥健康產業發展
時間:2019-12-10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
四川成都溫江區積極推動醫學、醫藥、醫療“三醫融合”,通過開展醫療大數據、智能診斷、腦科學認知等相關產業研究與產業化,加速科研成果轉化,逐步構建起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促進傳統醫藥健康產業向“三醫融合+大數據/AI”轉型升級。
日前,電子科技大學與四川成都溫江區開展合作,圍繞“三醫+人工智能(AI)”領域,建設創新共同體。“三醫+人工智能”創客空間、“三醫+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孵化器、“三醫+人工智能”科技園……雙方在學科建設、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創新創業、教育培訓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能否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根本上取決于創新能否成為主動力。”溫江區新經濟和科技局局長李振華表示,醫藥健康產業被譽為“黃金產業”,對資源的依賴最小,對創新的需求最大,為科技創新搭建了絕佳的舞臺。依托創新,溫江在產業體系上正經歷從傳統醫藥健康產業向“三醫融合+大數據/AI”的轉型升級。
開展人工智能研究
很多人好奇,什么是“醫藥健康+人工智能”?在四川希氏異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經濟日報記者見到了AI消化內鏡。這是內置AI消化診斷高效模型的消化內鏡設備,可完成內鏡檢查過程中的實時診斷提示。根據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對動態視頻中的病變進行實時識別,并提示位置。該公司產品經理劉科說,這是國際第一臺AI消化內鏡,目前已在3家醫院完成了臨床試驗,臨床準確率在95%以上。
希氏異構公司是我國最早開展醫學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企業之一,主要方向是醫學人工智能影像技術。2017年,公司來到溫江,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聯合成立華西—希氏醫學人工智能中心,陸續開展了消化、皮膚、心內、病理等多學科的人工智能應用技術研發。2018年,企業主導的消化內鏡實時判定儀、CT綜合AI分析診斷系統等產品陸續面世。如今,希氏異構公司已成為全國精準醫學產業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單位。
醫學人工智能影像技術是溫江三醫產業創新發展的縮影。2015年底,溫江區提出打造醫學、醫藥、醫療“三醫融合”,全域發力醫藥健康產業。位于溫江區的成都醫學城主導發展“三醫融合+大數據/AI”,承擔全市醫藥健康產業戰略支撐功能。成都醫學城黨工委書記周世剛說,2018年醫學城實現醫藥健康產業主營業務收入241.33億元、連續3年保持25%以上的增長,109個藥械研發成果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當前,醫學城已聚集了300余家“三醫”行業企業,建成了西南最大的三醫創新載體。
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園事業部部長邱會中說,與溫江區合作的重點是聚焦一系列關鍵性、前瞻性技術,開展智慧醫療、醫療大數據、康復機器人、智能診斷、腦科學認知等相關產業的研究與產業化,匯聚一批人工智能創新研究團隊,孵化、培育一批未來引領型人工智能企業。
建設公共技術平臺
位于成都醫學城的成都百裕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心腦血管領域藥物研發、生產的創新型制藥企業。“傳統中藥是配方顆粒,有效成本比例低,我們成功開發出了銀杏內酯注射液,純度高達99%。”總經理高志文說,注射液是從銀杏葉提取物中精制出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藥物,實現了對國外藥品的進口替代和超越,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最初只有幾十人規模的企業,到如今研發團隊就有200人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百裕制藥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15年至2018年研發投入累計近3億元,已申請國內外專利116項。“我們感受到,創新生態圈正在形成。如今,上游的南京大學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下游的冷鏈物流企業都集聚到園區,減少了研發成本,提高了創新效率。”高志文說。
在溫江,醫藥產業的創新生態圈已基本形成,各類創新載體產生集聚效應。截至目前,溫江區建成中科院創新藥物研究與轉化平臺等17個公共技術平臺以及85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引進了檢驗檢測、醫藥貿易、冷鏈物流專業服務機構62家。
成都華健未來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姬建新告訴記者,公司專注于研發創新型小分子化學藥,建立了包括藥物設計、合成制備、質量研究、制劑開發等較完備的研發鏈。入園以來,公司建設了天然藥物、化學小分子藥物和生物大分子藥物開發的綜合性藥物開發單元,打造成都醫學城創新藥物研究與轉化平臺。
“為進一步支持創新研發,目前我們已經建成投運創新藥物研究與轉化平臺、基因治療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公共藥物研發中試生產服務平臺等公共技術平臺。”周世剛說,今年,重點支持中醫大建設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啟動人類疾病基因研究、器官移植轉化醫學、個體化藥物治療3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目前,三醫創新中心的創新服務平臺正加快建設,該平臺包含通關綠色通道、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以及生物醫藥研發供應鏈3大板塊,建成后,將有效解決企業生物醫藥材料“通關慢”的問題。
實施協同創新模式
良好的創新機制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李振華表示,在體制機制上,溫江創新實施“一個腦袋(科研機構)兩只手(政府、企業)”協同創新模式,出臺科技成果轉化政策25條,組建10億元產業引導基金,建立“科創貸”“創業貸”,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打通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大大小小的創新主體各自高頻跳躍,又相互同頻共振,圍繞“高度”“速度”“厚度”創新共舞。
針對科技成果轉化動力不足、渠道不暢、市場脫節等痛點,溫江區出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若干政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支持政策》《支持高水平雙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鼓勵高校院所協同創新、企業創造轉化應用科技成果、發展高新技術服務業。支持企業創新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建平臺、抓研發。對企業建設研發平臺給予30%補貼支持,建成市級以上企業自主研發平臺63個。去年,區級財政兌現聚才留才資助、研發投入激勵、科研項目配套、新藥器械批件補貼等政策補貼5500萬元,提升了創新創業人才的獲得感。
“醫學是基礎、醫藥是路徑、醫療是目的。如今三醫已形成閉環發展,醫學為醫療提供技術支持,醫療為醫藥提供需求創造,醫藥為醫學提供研發基礎。”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認為,溫江把握住了生物技術、醫療人工智能、價值醫療、全程健康、醫藥工業4.0健康產業發展的五大趨勢,立足自身優勢,確立了生物藥、高端藥械、醫療大數據/AI等8個產業門類18個細分領域作為發展重點,構建了較為完整的創新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