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園區產業集群如何提能級?成都的攻堅行動方案極具參考
時間:2024-12-17來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為深入實施“立園滿園”行動,開展“產業集群提能級攻堅”,全面推動文化旅游園區高質量發展,成都市文廣旅局日前正式印發了《成都市文化旅游園區“產業集群提能級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繪出了今后5年的“施工圖”,從重塑文旅經濟地理、梯次培優市場主體、招大做強主導產業、提速建設重大項目等八個方面部署重點任務,加快文化旅游園區提能升級,將園區建設成為全市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梳理最新“出爐”的《行動方案》,不難發現其目標明確,聚焦建設“產業特色鮮明、‘四鏈’深度融合、競爭能力突出、運行機制高效”的現代化專業化特色化文化旅游園區,以提升園區發展質效為目標。具體目標是:到2025年,文化旅游園區入駐企業達7.5萬家,建成百億級園區5個;到2027年,文化旅游園區入駐企業達8.5萬家,建成200億級園區4個、百億級園區3個;到2029年,文化旅游園區入駐企業達9.8萬家,建成200億級園區5個、百億級園區4個,園區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水平邁上新臺階。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行動方案》部署了八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重塑文旅經濟地理。緊扣城市發展規劃,構建“1+1+2”文化旅游園區發展格局,打造集文化創意、音樂藝術等為一體的現代文創產業集群1個,集文旅文博、休閑度假、文旅消費等為一體的都市文旅休閑產業集群1個,以及集文化體驗、康養度假、體育休閑等為一體的龍泉山運動休閑旅游產業集群和龍門山生態康養度假產業集群。各園區力爭2024年12月底前完成編制產業圖譜、發展目標和實施路徑,推動形成特色鮮明、錯位協同。集聚發展的文創、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
梯次培優市場主體。聚焦數字文創、傳媒影視、文化旅游、康養度假等主攻方向,建立園區重點企業培育庫,做強“鎮園之寶”,引導企業沖刺各類500強、全國文化企業30強、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中國旅游集團20強、中國酒店集團規模50強等;培育“有根企業”集群,引導企業上榜“獨角獸”“瞪羚”、專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術企業等,力爭每年上規(上限)企業50家以上,到2029年基本實現“企業滿園”。
招大做強主導產業。引進建設高能級文旅創新平臺、視聽技術研發應用平臺等,前瞻布局一批前沿文旅、視聽產業。圍繞文創、旅游產業鏈薄弱環節、缺失環節,瞄準各類500強、上市公司、行業龍頭等“大招商、招大商”。編制園區招商手冊培養專業化招商隊伍,用好產業鏈招商、資本招商、科技招商、載體招商等模式,力爭每年引進不少于12個具有區域影響力、產業帶動力、市場競爭力的重大項目、龍頭企業和引領性項目,充分釋放“引進一個、帶來一批”的集聚效應。
提速建設重大項目。建立園區“四個一批”(加快前期、落地開工、加快建設、竣工投運)重大項目庫,完善重大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機制,抓住開工、竣工等關鍵環節,加快建成投運一批高能級、特色化、引領性項目,力爭每年新開工、新竣工重大文旅項目12個以上、完成重大文旅項目投資超過50億元。
提質打造特色品牌(場景)。推動文創園區瞄準傳媒影視、網絡視聽、時尚消費等特色優勢產業,發揮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國家級網絡視聽產業基地、國家級超高清創新應用產業基地示范作用,推出一批影視大劇、大片等,打造具有顯示度、差異性的園區品牌,有效形成產業集聚。推動旅游園區持續做強大熊貓、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級IP,圍繞龍泉山、龍門山旅游產業帶,培育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消費新熱點,打造川派餐飲、醫療美容、數字影音等一批具有四川底色、成都特色的產品、場景和品牌,力爭到2029年,新增國家A級旅游景區、國家(省)級旅游度假區、主題酒店、金樹葉級綠色旅游飯店等高品質特色品牌(場景)30個以上,基本建成主題特色鮮明、品牌影響廣泛、產業能級高端的文旅產業集群,實現“特色立園”。
舉辦“高能級”重大活動。積極引進一批國際性展覽、賽事、演藝活動、電影電視節等,大力培育具有成都本土特色的文化旅游重大品牌活動,常態化舉辦演唱會、音樂節、電競娛樂、民俗活動、體育賽事、影視節會等大型活動,持續打造“跟著賽事來旅行”“跟著演唱會來旅行”“跟著影視來旅行”品牌,力爭每年舉辦高能級或國際性品牌活動20場以上。
提升國際化水平。優化園區入境旅游便利度,建設國際化導覽系統、提升小語種導游供給、開設多種渠道支付功能,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推動園區招引境外知名文化、旅游企業和知名品牌入駐,搭建園區與境外標桿產業園區雙向交流平臺,促進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組織園區企業參加德國科隆國際游戲展、德國柏林旅游展、香港國際授權展等國際知名展會、節獎,每年赴境外參加文旅營銷、節會展會活動20場次以上,年均接待入境游客增長10%以上。
提高園區服務效率。常態化開展“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服務企業工作,定期舉辦產業對接活動,構建“一站式”服務平臺。加大園區用地、用能、交通等配套保障力度,發揮文化和旅游專項資金引導作用,積極發揮“惠蓉貸”普惠信貸功能,用好成都文創和科幻產業基金、天府文創板等金融工具,撬動優質資源向園區集聚。落實“蓉漂”“產業建圈強鏈”等人才政策,支持園區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合作建設實訓(實習)基地,組織園區企業參加金熊貓文化創意獎、金芙蓉音樂比賽、文旅部雙萬計劃、金牌導游(講解員)等獎賽活動,力爭每年引培產業人才(團隊)、知名工作室12位(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