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當前發展真的很難,缺錢、缺人、缺市場;民營企業家當前也真的很迷茫,不懂市場、不懂政府、不懂自己,陷于“三不懂”的尷尬境地。“市場好的時候,豬在風口上都能飛起來”,這是民營企業家經常所說的運氣。
運氣是民企的真本事嗎?回答這個問題,是要民企自己革自己的命,畢竟民企由于歷史的機遇完成了原始積累不能完全當成自己的本事。真本事的衡量要到退潮之時,民營企業家有沒有穿底褲。這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充分說明了民企要想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考慮如何活下去,國內外經濟形勢在變,市場在變,民企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此時需要的是民企硬實力來支撐先活下去,再考慮做大、做強。
發展壯大民企,呼吁政府出臺政策扶持的同時,民企自己要強身健體,能夠接得住政策,民企自己具備把國家扶持政策轉化成生產力的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民企當自強,首先就是要丟掉幻想準備戰斗,先給民企自身做個體檢,體檢民企老板的思想境界,要強化學會“三懂”,懂市場、懂政府、懂自己,徹底拋掉“等、靠、要”,順勢而為,內生動力,能謀善斷,會干實干,這絕對不是喊口號,民企發展需要民營企業家的智慧和魄力,需要民企自身商業模式優化,需要民企守好底線,不投機,有誠信,學會保護自己,做生意的常青樹,做到“四有一真”,有品牌、有實力、有團隊、有情懷,真投資,這樣的民企才會有未來。
202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明確提出,“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等多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強化金融支持,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舉措。這說明,在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局中,當務之急是進一步夯實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系統推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把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提升到我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國家建設等戰略高度,將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推向擴大內循環和統一大市場的政策紅利和機遇風口。
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民營企業要拋掉幻想準備戰斗。戰斗的策略之一,便是做真正懂市場、懂政府、懂自己。本文,結合近期八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及國家層面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等,立足當下民營經濟面臨的時代環境,以民營企業面臨的發展現狀為研究“藍本”,思考民營企業究竟該如何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民營經濟如何借勢發展是時代課題
關于民營經濟的重要性,人們常用“五六七八九”來形容其重要地位,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民營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可以說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國家各部委緊跟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步伐,提出各種舉措加大對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比如,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關于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首次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設立專門的管理部門等。
聚焦近期的“大動作”,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全國工商聯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簡稱“《通知》”),明確提出了25條政策措施,以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規模、發揮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作用、加大對民營企業債券投資力度和探索發展高收益債券市場等,多措并舉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困難、降低融資成本等問題。
從政策釋放的信號看,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民營企業發展高度重視,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時代必然,更是大勢所趨。然而,聚焦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現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面臨著諸如融資約束、市場競爭難題、民營企業家在時代發展大勢下心態改觀等問題。如何借助本次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借勢自查、自省,謀求高質量發展之道,是當前民營企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雙重困境
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是黨中央的一貫方針。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需要為民營企業營造良性的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近年來,國家在穩定民營企業家投資信心,構建新型政商關系、建立民營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政策支持等方面持續發力,但在實際推進中,多數民營企業發展仍面臨諸如市場準入壁壘、企業運營困難、政策環境不穩、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不足等發展困境。概括來講,主要有市場客觀環境難題和民營企業家自身難題:
一
市場變化帶來的客觀難題
民營企業不僅面對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還面對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創新能力不足、成本費用高、政策多變等客觀難題。表現有五:
一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導致民營企業供給縮水。由于三年疫情和全球性的經濟放緩,俄烏戰爭、巴以戰爭等外部局勢動蕩不安,美聯儲持續加息等貨幣政策轉向和美歐對華脫鉤等因素,制約了市場的消費需求,導致國內供給端產能過剩。供需變化給經濟增長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市場對未來需求的預期普遍下降、對未來的經濟前景的擔憂則普遍上升,沖擊了民營企業的經營,從而制約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二是民營企業面臨不斷攀升的成本費用壓力。民營企業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融資成本、土地成本和租金成本等。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企業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租金成本等不斷攀升。加之,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下,制造業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嚴重制約著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
三是民營企業技術、人才等缺乏,升級創新能力不足。在當前的技術、人才驅動的市場環境下,技術、人才資源的擁有和掌握直接決定著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技術、人才短缺問題日益凸顯。很多民營企業缺乏高素質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這些已經影響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嚴重制約著民營企業的升級和創新。
四是民營企業傳統的商業模式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隨著互聯網、大數據、AI等技術的發展和沖擊,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營企業傳統的商業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當前高科技加持下的市場環境的變化,亟需改變原有的商業模式,融入新環境,采用新的商業模式,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
五是民營企業面臨多變的政策風險。政府政策的變化對經濟主體和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這些變化可能涉及稅收、監管、貿易政策、貨幣政策等方面。政策風險對企業和投資者具有重要影響,因為可能導致投資回報減少、成本上升或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當前,民營企業普遍忽視政府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常常由于忽視政策的變化,造成民營企業的經營損失。
二
民營企業家的主觀“機會”主義
由于經濟增長放緩,很多民營企業主對未來缺乏信心,進而產生了一些消極的想法和行為,一些企業主抱著“掙快錢”的心理,將獲得信貸的資金,不投入生產而是用來購買理財產品和投資股票等金融投機,造成“資金空轉”。
在房地產市場企穩的時候,一些企業主“不務正業”,將借貸的資金進行房地產投資。一些企業主將企業借來的錢挪用,用于個人高消費,建立“關系網、利益鏈”,攀附權貴,利益輸送、洗錢等。更為嚴重的是,一些企業主“看空”中國未來的發展,將借貸來的資金通過“技術性假離婚”、境外投資、地下錢莊、跨境私募基金通道、經常性項目項下資金出境、衍生品模式等方式將資金轉移到海外,實現轉移、套現的目的。
以上企業的心態和現象,對于企業發展及國家經濟的復蘇有著很大危害,是未來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在民營經濟備受重視的趨勢下,民營企業家應該重整心態,扛起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時代擔當,系統推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智庫思考
針對民營企業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王牌智庫認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民營企業家和政府的“雙向奔赴”,準確把準民營經濟發展中的真正需求和潛在動力,激發民營企業的市場活力。地方政府要切實扛起民營企業發展的時代擔當,履行大力發展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切實為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營商環境、法治環境、政策環境、政務環境、服務環境以及宜商宜居人文環境等。
一是扛起民營企業家的社會擔當。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營企業逐漸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面對時代的變革,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做好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指路人、領路人、牽頭人,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公信力,幫助民營企業家重建市場信心,政府的主體責任不可或缺;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家要給予地方政府的充分的信任,從國家戰略和地方政府政策紅利中謀劃機遇,找準企業發展商機,學會用足用活政策。民營企業應更關注社會責任,將社會責任融入到企業的戰略規劃中。在當前的時代環境下,民營企業更要拋掉幻想,準備戰斗。一方面,民營企業家要懂市場、懂政府、懂自己,明晰民營企業發展的時代環境、行業環境,積極參與國家戰略的實施,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式,推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推動企業與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為國家戰略的實施做出貢獻;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家要拋掉一切不符實際的幻想,準備戰斗,尤其要多從自身發展戰略謀劃、發展困境、發展思路等方面,挖潛自身優勢,提升核心競爭力,尋求適合自身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二是拓寬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政府正在不斷加大對民營企業信貸的支持力度。通過推動和完善公司債、企業債等債券市場體系的建設,擴寬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渠道。同時,支持民營企業掛牌、上市融資和并購重組,強化區域性股權市場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服務,發揮股權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在支持民營企業融資方面的作用。豐富民營企業融資的方式,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活水,降低民營企業融資的成本,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問題。
三是聚焦“三駕馬車”擴大市場需求。市場需求不足是當前民營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而擴大總需求主要是從投資、消費和出口等方面著手。投資方面,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會產生較大的正外部效應、提高中長期發展的能力,但是,由于我國經過幾十的基礎設施投資,基本已接近飽和,可投資的空間不大,因此,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將逐漸下降,只能對存在短板的基礎設施領域進行投資。消費方面,考慮到消費早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拉動力,政府應重視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進而激發民營企業的內生發展動力。出口方面,雖然,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放緩,國際貿易摩擦不斷,但是出口始終是拉動一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政府應重視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通過出口擴大市場需求,進而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
四是持續賦能,支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政府結合產業轉型賦能的趨勢,支持民營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中試熟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為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進行賦能。鼓勵民營企業進行數字轉型,通過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應用創新,實現轉型升級。
五是全方位服務為民營企業營造穩定的生產環境。企業的發展必然要面對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可能給企業的經營活動帶來風險。如果企業忽視了這些風險,則可能給企業帶來損失。因此,作為政府,為了減少民營企業的損失,應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如:稅收政策、監管政策、貿易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方面的服務,通過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政策支持,優化政策環境,打造公平競爭環境。通過減少行政干預、放寬市場準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加穩定、透明、公平的政策環境,使民營企業家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小結
中國式現代化國家建設任重道遠,是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基礎就是民營企業。因此,地方政府要認清形勢,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局,高度重視本地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趨勢,將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同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統一協調起來,從根本上解決民營企業的“急難愁盼”問題,需要政策給政策,需要環境給環境,需要服務給服務。
政府首先要有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市場信心和堅定信念,然后再把惠企暖企政策和服務落到實處,真正做到系統推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讓民營企業家眼見為實,觸手可得,有歸宿感,有獲得感,有成就感。
民營企業要拋掉幻想,準備戰斗。拿出“拼”的勁頭和“搶”的緊迫感,持續激發自身發展的內生動能,做大高質量發展蓄水池,讓民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優勢成為立身之本和提質增效之源。
路在腳下,路在民企自己的腳下。如此,實現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便會有了自我突破的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