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開耕時節,廣東率先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最近廣東又出臺《關于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再一次明確了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架構,并細化了廣東高質量發展推進路線。
在2018-2020年中國31個省區市的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中,廣東省的高質量發展水平連續三年都位居“第一”,這是“先富廣東”發展實力的真實寫照。但在高質量發展的細分領域,2020年廣東的“開放發展水平”排在各省市區“第一”,而“協調發展水平”排在“倒數第一”。兩個“第一”的強烈反差,折射的正是當下廣東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統籌解決好“開放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兩大核心問題。而實現廣東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制造業當家”。近日,廣東出臺的《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表明,廣東在推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深化“制造業強省”戰略,給出了挺起制造業“硬脊梁”的具體舉措。
由此可見,開放廣東、協調廣東、制造廣東將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三大支撐力。
“綱”舉目張
以粵港澳大灣區持續釋放“開放廣東”強大動能
《意見》圍繞“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提出,堅持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牢牢把規劃抓在手上、把項目落在地上、把未來融在路上、把百姓記在心上,努力建設世界級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并明確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化實施“灣區通”工程,推進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增強廣州、深圳核心引擎功能等四大重點任務。
當前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國家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指引下,廣東省委省政府以積極踐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導向,以廣東高質量發展為主抓手和主推手,全面布局,整體推進,傾力打造廣東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地標”。
其中,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是廣東高質量發展《意見》的核心價值體系,也是廣東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總綱”。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大國家戰略。2019年國務院出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這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標志,一是建設最具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二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是發揮“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四是建設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五是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重點,推進內地與香港澳門互利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地處“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的特殊優勢,廣東高質量發展又是鏈接港澳與內地對接合作的“橋頭堡”,不僅是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地,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沖。在大灣區建設框架中,以港澳、廣深四大中心城市為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不僅是通訊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無人機產業、機器人產業等諸多先進制造業集群基地,也是我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
廣東高質量發展《意見》表明,實現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拉大開放格局,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戰略縱深。其中,加快大灣區國際創新中心是個標桿。而具備國際創新戰略高度和戰略意義,不僅需要先進制造業引領創新機制和產業體系的創新,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快科技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成果應用領域建設,其中包括國際化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體系平臺建設、先進制造業產業園建設,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創新發展,以及先進科技成果動能轉化和發揮數字化技術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賦能作用。
實施“灣區通”工程的目的在于,加快港口群和機場群等交通物流樞紐建設,構建大灣區國際國內樞紐經濟大格局,促進各類市場資源要素的有效流通。支持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打造南沙現代化都市建設和珠江口一體化“黃金內灣”建設,也是新時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戰略的縱深空間承載。
新時期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質量發展,有利于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內涵,為港澳與內地產業資源融合賦能提供戰略機遇和商機,有利于貫徹落實和創新新發展理念,有利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有利于促進與國際接軌,構建新時期開放型經濟體制,有利于建設高水平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增強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有利于“一帶一路”建設中區域雙向開放,多元合作,有利于促進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共生共贏體系建設。
敢于叫“板”
破解城鄉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主要難題
《意見》圍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鍛造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提出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堅持分類指導、各方發力,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并明確“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強化區域協同聯動”四大重點任務。
從目前我國經濟大盤來看,廣東雖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和經濟強省,但廣東省內不同區域發展差距比較突出,尤其是粵北、粵東、粵西地區仍處于廣東邊緣化的經濟“洼地”,縣域經濟存在諸多短板,加劇了廣東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的主要矛盾和問題。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受資源稟賦、區位條件、歷史發展等因素制約,廣東省內區域經濟發展呈現明顯貧富分化態勢,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的發展差距懸殊,縣域經濟的整體塌陷與經濟強省的地位不相稱。因此,廣東敢于叫板“最大短板”,以問題為導向,以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廣東省高質量發展,這在全國具有標桿和示范意義。
自今年“兩會”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多次提出,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舉全省之力全面壯大縣域經濟、全面建設美麗城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致力于“再造一個新廣東”。廣東精準把脈、對癥施治,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瞄準的是廣東經濟最薄弱的環節,也是廣東高質量發展最具潛力的環節。“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對于廣東落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任務,具有重要意義。“新廣東”的新內涵將體現在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中為縣域經濟帶來的政策資源紅利和產業轉移、產業融合發展的機遇和商機。
一方面,廣東“鎮域經濟”將進一步融城發展。鎮域經濟是廣東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面臨本土產業轉型升級、彌補區域管理及公共服務短板等壓力,鎮域經濟如何破局對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持續做強廣東鎮域經濟,需要在強化土地等資源空間利用,放大“一鎮一品”產業特色和布局新興產業、打造產業強鎮“城市客廳”等方面持續發力。
另一方面,廣東“縣域經濟”將涌入“強縣”陣營。廣東省57個縣(縣級市)近八成分布在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和北部生態發展區,縣域面積占全省面積的71.7%,縣域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但縣域GDP僅占全省GDP的12.5%,這種縣域經濟整體塌陷的現狀亟需改變。因此,廣東要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的難題,必須著眼于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推進和機遇推動,徹底解放思想開放格局,虹吸資源,產業對接;各縣域城市要切實抓好珠三角產業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有序轉移的機遇,不斷創新區域幫扶協作機制,加強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山區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生態產業加快發展,加快把短板變成“潛力板”,做出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廣東樣板。
“制”勝之道
持續做強制造業夯實“制造廣東”
《意見》圍繞“堅持制造業當家,強化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根基”,提出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制造強省建設,聚焦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加快實現產業體系升級發展,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并明確“建設現代化產業集群、打造高水平產業發展平臺、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群、加強優質產業項目招引共建”四大重點任務。新近推出的“制造業當家22條”又提出著力實施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五大提升行動”。兩大政策意見推動廣東制造業發展進入新時代、高端化、智能化,確保廣東實現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跨越。
先進制造業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命脈所系。世界經濟強國強調制造業回流,主要工業大國紛紛布局制造業,中國各省也紛紛喊出“制造業強省”“制造業立省”等。從制造業起家到制造業當家,廣東制造需要不斷向高端跨越邁進,不斷提升先進制造業的核心優勢。
制造業是廣東的“當家”產業,2022年廣東制造業總產值突破16萬億元,全部制造業增加值4.4萬億元,占全國的八分之一強。可以說,制造業既是廣東深厚的“家當”,也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利器”。
《意見》抓住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強調持續做強“制造廣東”,爭創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重點加快發展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海洋牧場等產業,新增若干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
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是優勢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是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發展高端制造業為主體展開。《意見》中提出,要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群,建立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深化“鏈主”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項培育工程。實施“個轉企、小升規、規轉股、股上市”市場主體培育計劃。
當前,廣東制造業處于全球制造業的躍升階段。加快實現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跨越,是廣東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謀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局。廣東具有大灣區新興制造業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優勢,同樣也是我國傳統制造業大省,尤其是在家電、家具、服裝、能源等傳統制造業,廣東正處于先進制造業躍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亟需通過培育現代產業體系,以數字化、智能化實現產業升級,在保持廣東原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新舊產業動能轉換。一手抓先進制造業主導引領,一手抓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小結
此次,《意見》出臺,廣東全面推進高站位高格局高質量發展“施工圖”,一方面體現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擎打造新時期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地標”的決心。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廣東加快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的根本問題的信心。體現廣東“綱”舉目張打造好粵港澳大灣區,敢于面對難題,遇難而上,以全省之力解決區域發展差距的短板問題,堅定“制”勝之道持續做強制造業的清晰思路。在“先富廣東”開始探路“共富廣東”的新征程,開放廣東、協調廣東、制造廣東將會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三大支撐力,也將成為新時期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