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河南日報》05評論版刊發中共新野縣委書記燕峰的署名文章《縣域治理辟新徑田園新野譜新篇——新野縣以縣域治理“三起來”領航定向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與探索》,文章高屋建瓴、條分縷析地呈現了新野縣以“田園新野”為發展理念和目標定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野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縣域治理“三起來”重大要求,洞察了縣域治理的特點和規律,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縣域治理,怎樣推進縣域治理”的時代命題,是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踐行“三起來”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找準定位、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差異化發展。新野是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縣,產業明晰、工業基礎較好,農業產業化水平較高,生態環境優良,與其他縣區相比,“田園”是新野最大的特色。我們以縣域治理“三起來”為指導,立足實際,深入調研,匯集眾智,科學決策,提出了“田園新野”發展理念。其內涵主要包含三個層次:首先,“田園新野”是品質生態化的綠色經濟。從環境生態、發展方式生態、產品生態三個角度著眼,努力打造低碳、循環、清潔、高效的全域綠色工廠,提供優質、高能、有機的綠色產品,真正讓綠色發展理念、生態要素融入“田園新野”發展的肌理。其次,“田園新野”是形態集約化的強縣富民經濟。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形成強大的經濟保障力;通過產業集聚區平臺集聚,促進基礎設施和生產資源的高效配置;通過產業鏈條延伸和集合,促進規模做大和產能的疊加釋放;通過科技、信息、人才多要素集中,促進產業層次的高端化發展,讓“田園新野”因內在聚合而富有動力和張力。第三,“田園新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美麗展現。“田園新野”形在田園、意在田園、特在田園,必須將田園的內涵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打造田園風貌,營造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充分展現環境生態之美;弘揚田園文化,培育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經濟品類,充分展現產業形態之美;升華田園追求,營造富有濃郁本土氣息的經濟生活,充分展現生活狀態之美,用田園經濟支撐起“田園新野”的美好愿景。
我們圍繞“田園新野”的發展理念和目標定位,重點在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一、突出產業轉型升級,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強縣富民之本,牢固樹立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發展理念,將城鄉產業布局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發展主導產業,重點抓產業集聚區,以主導產業為龍頭,強化鏈式發展,形成有規模優勢、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空間布局主要在縣城;第二個層次,發展有獨特優勢和產業基礎的特色產業,重點抓特色園區、基地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空間布局主要在鄉鎮,并向村級延伸;第三個層次,鼓勵有獨特資源、有生態文化優勢的村莊,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利用電商和媒體助推,推動鄉村從“賣產品”向“賣風景”“賣文化”“賣體驗”轉變,加速鄉村振興。
紡織服裝、智能制造、食品加工是新野的三大主導產業,其中紡織服裝產業占比較大,棉紡織規模位居全省首位、全國前20位,被確定為中國棉紡織名城、省政府重點扶持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近年來,我們按照“提升紡紗、主攻面料、打通印染、發展終端、塑造品牌”的發展思路,上馬新項目、引進新裝備、利用新技術、研發新產品,先后建成投產一批高質量項目,引進了10多家中小服裝企業,產業層次不斷提升,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形成了以新紡公司為龍頭的百億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特別是新紡公司染整項目的建成投產,徹底打通了印染瓶頸,終結了新野紡織服裝產業沒有印染的歷史,實現了新野紡織人多年的“印染夢”,真正形成了“原棉加工-紡紗-織布-印染-面料-服裝”的全產業鏈經營格局,對新野紡織服裝產業轉型跨越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產能”。只有規模沒有質量,不是高質量發展。我們堅持向科技要動力、要效益,加強校縣合作,與東華大學共建了俞建勇院士工作站,圍繞功能性紡織品、新纖維材料研發開展合作,實現創新性、應用性科研成果就地轉化,主要生產防曬、排濕排汗新型服裝面料和醫用、環保用熔噴非織造布等,不斷向產業鏈下游縱深發展,引領紡織服裝產業上檔升級、高質量發展。
我們始終把調結構、促轉型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改變產業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不強的現狀。堅持“項目為王、招商為要、落地為金”,圍繞“三高四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培育智能制造產業,先后招引建成了10多個智能制造項目,形成了以鼎泰高科、旭潤光電等26家企業為群體的智能制造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形成了多點支撐、多元發力的產業格局。如鼎泰高科是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能力極強,不僅生產微鉆針和中大鉆頭,還生產制造鉆針的智能設備,去年又實施了擴建項目,啟動建設鼎泰高科產業園,新上年產4.3億支PCB微鉆針、1億支PCB中大鉆和500臺工業機器人生產線,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大,一直滿負荷生產,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其產品占有國內33%和國際23%的市場,目前在同行業中排名世界第一。另外,我們還組團全產業鏈引進了10多家智能玩具企業,重點培育打造,爭取把新野建成中國“玩具之都”。
新野的農業產業化水平較高,我們依托肉牛、蔬菜、花生、優質小麥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牽引,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全省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形成了以科爾沁牛業、裕康面業等20家企業為群體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其中,新野肉牛產業化集群是全省首批三個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試點之一。我們以科爾沁牛業南陽公司為龍頭,以肉牛產業化集群為支撐,聯通農、牧、工、商四大業態,形成了“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成功創建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級出口牛肉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新野也是一個蔬菜種植大縣,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35萬畝左右,全縣活躍著1000多名蔬菜經紀人,有90多家蔬菜專業合作社、100多座溫室大棚和一個供港蔬菜基地,與河南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進新品種,推行工廠化育苗、規模化種植,年產量170多萬噸,產值17億元以上,菜農人均純收入達6000多元,素有“北有壽光、南有新野”之稱。我們以建設全國優質蔬菜強縣為目標,堅持用產業集群理念謀劃蔬菜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安全、優質高效的發展路子,先后榮獲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示范縣、全國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縣等稱號。
二、推進城鄉一體發展,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城鄉一體、貫通融合是實現鄉村振興、全面小康的重要路徑。城鄉關系的重塑,將從根本上改變單純以發展城市轉移農民的路徑,改變鄉村從屬服務于城市的地位。未來的鄉村不是城市的附屬,也不僅僅是農業發展的區域,更是重要的生存空間、承載鄉愁的美好家園,必將具有并且保持和城市不同的獨特價值。
我們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以全域化的視角來謀劃城鄉貫通,堅持以縣城為龍頭、以重點鎮為節點、以中心村為支撐,持續推動城鄉規劃、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一體化,著力構建“1城2區5中心8鎮60中心村”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在具體實踐中,重點實施了“四個一體化”:一是城鄉環衛一體化。2018年投入5600萬元,實行市場化運作,每個鄉鎮建1個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每個村配備1輛容量2—3噸的垃圾收集車,為每3戶群眾配備1個垃圾桶,設立配備保潔員2200余人,構建了“戶投放、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理機制,“一把掃帚掃城鄉”,有效解決了平原縣人口密度大、垃圾產量大、處理難度大的問題,城鄉環境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二是城鄉公交一體化。我們把最大限度滿足群眾出行需求作為首要目標,堅持基礎先行,大力實施“萬村通客車提質工程”,積極打造城鄉20分鐘交通圈,實施農村道路“通村入組”工程,投資9650萬元購置新能源電動公交車170輛,投資200萬元建設港灣站,投資150萬元建設城鄉公交運營管理信息平臺,群眾通過APP可實時查看公交線路運行情況,實現了群眾“出門見路,抬腳上車”,構建了“覆蓋全域、城鄉一體、綠色環保”的公交體系,解決了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三是城鄉教育一體化。著眼于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我們先后投入7個多億,新建、改建、擴建中小學校273所,重點加強農村薄弱學校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完善教師補充、培訓和交流機制,推行集團化辦學,強校帶弱校,縮小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上的差距,全縣共增加學位18500個,補進教師1800多人,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四是城鄉醫療一體化。大力推行“互聯網+醫療”,以縣域醫療中心和信息化建設、專科建設為抓手,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鄉衛生院、村衛生室依托互聯網信息平臺與縣級醫院建立遠程醫療合作機制,讓農村群眾不出村、不出鄉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有效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通過實施“四個一體化”,實現了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促進了經濟大發展、城鄉大變樣、文明大提升。
三、聚焦增強動力活力,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改革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變革,“觀念一變天地新”,我們通過“走出去學習”“請進來講課”“周二學習大講堂”等形式,不斷更新干部的思想觀念,轉變干部的思維方式,激發干部改革的內生動力。我們深化金財、金源、金茂、金盛、中牧、淯新砂石等六大平臺公司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構建了平臺公司與城市經營、產業、企業的循環鏈,有力支撐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的培育發展。我們深化人才引進機制改革,賦予教育、醫療等單位更多用人自主權;實行“人才+項目”捆綁引才模式,做到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項目、發展一個產業。我們深化惠民殯葬改革,建設縣、村公益性墓地,引導倡樹殯葬文明新風,全縣常年火化率保持100%,實現了新野人民“活的好、養的好、葬的好”,新野被確定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單位。我們還實施了事業單位轉企改革、環衛體制改革、城管體制改革、自來水供水體制改革、砂石資源國有化采運等改革,均實現了平穩有序無震動推進。通過改革,解決了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在一些領域顯現了生機和活力,為發展打開了更大的空間。
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厚植高質量發展基礎。確保脫貧質量高、成色足、經得起檢驗,必須圍繞“兩不愁三保障”,重抓“兩業”和兜底兩大關鍵。
我們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靠自己的雙手,通過發展產業、轉移就業創造美好生活。在產業扶貧上,依托肉牛、蔬菜、花生、林果等特色產業,推行農業產業扶貧“四個三”、科爾沁肉牛寄養托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等扶貧模式,把貧困戶緊緊粘在產業鏈上,建立村支部、新農主體、貧困戶緊密聯結的利益機制,推動整村、整鄉集中連片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在就業扶貧上,依托紡織服裝、智能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通過“千企幫千村”結對幫扶,因地制宜,把扶貧車間建到村邊路邊、田間地頭,把產業鏈延伸下沉到村一級,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走出了一條“投資小、風險小、帶動快、見效快”的“兩小兩快”扶貧車間建設路子。我們還精準開發設置保潔員、護路員、護河員、護林員、保險宣傳員等公益崗位6000多個,年平均工資都在3000元以上,實現了貧困群眾的穩定增收。
針對新野貧困人群中因病因殘和孤寡群眾占比大、脫貧難的現狀,科學分析、解決“保障誰”的問題,精準施策、解決“怎么兜”的問題,優化服務、解決“養的好”的問題,大力實施“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投入8000多萬元,高質量建設了34個鄉鎮敬老院、26個村級幸福大院、14個醫養結合集中康復點、26個社會福利機構集中托養點,吸納入住特殊貧困群眾3034人,入住率100%,做到應兜盡兜。同時,健全完善常態長效高質量運營機制,每年投入1200多萬元,對兜底保障機構日常運營費用進行獎補,確保“四集中”模式持續健康運行,確保兜底對象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守好了脫貧攻堅最后一道防線。省扶貧辦、省民政廳深度調研并給予高度評價。
五、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走好“綠富美”發展之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個“聚寶盆”。環境好了,就能聚人氣、聚商氣、聚財氣,發展才更具吸引力、競爭力。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兩山論”,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生態底色,打造“田園新野”品牌,走好“綠富美”發展之路。
新野自北向南有唐、白、湍、刁等8條過境河流,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南陽80%左右的出境水過境新野,每年約有37億立方米,原有的引丹、鴨灌等水利設施也比較完善,這是新野最寶貴的財富。我們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力實施全域水系連通工程,打造“平原水鄉”。具體講,就是利用自然河道、現有灌區、部分開挖和在重要節點建壩蓄水,實現河與河之間、河與灌區之間、河與城區內河之間的貫通連接,蓄住“天上水”、留住“過境水”、涵養“地下水”,既滿足農田灌溉用水,又保護水生態、形成水景觀。近年來,先后建成了白河0號橡膠壩、白河1號橡膠壩、白河液壓壩“三座大壩”,實施了軍民渠、農場溝、老寨河“三條城區內河治理”,完成了白河與三里河水系連通工程,把白河源頭活水引入城區內河,實現綠水穿城、綠水繞城、綠水潤城的愿景。下一步,還要建設南水北調調蓄人工湖,形成河西片區水系景觀,打造彰顯特色、宜居宜游的新野版“富春山居圖”。
同時,瞄準森林新野建設目標,以國儲林項目為依托,實施全域國土綠化行動,重點抓好河道綠化、通道綠化、圍城圍鎮圍村綠化,開展“四邊四化”活動(圍繞路邊、村邊、戶邊、水邊,實施潔化、綠化、美化、亮化),形成常年見綠、月月有花、四季出彩的田園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