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閱官||徐光春(原河南省委書記):從新鄭的崛起看黃帝文化的力量
時間:2017-10-11來源:王牌智庫 作者:acebm 點擊:
次
當代新鄭,在沉寂了漫長歲月以后,再一次重新崛起。即使在十幾年前,新鄭在河南省和鄭州市的經濟地位,也談不上名列前茅,可是這十年來,一下子躥到第一位的位置,確實令人驚喜。新鄭的崛起,給了我們一些深刻的啟示:
啟示之一:要實現崛起,決不可忽視文化的力量。
啟示之二:文化發展要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啟示之三:要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系。
啟示之四:弘揚黃帝文化要常態化、大眾化。
徐光春,男,漢族,1944年11月出生,浙江紹興人,大學學歷,高級記者,博士生導師。
現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任河南省委書記。
新鄭歷史上的兩次崛起
古代文獻記載:“新鄭,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至今,新鄭仍有不少有關黃帝的文化遺存,如始祖山、黃帝故里祠、軒轅故里碑、軒轅橋等等。因此,今河南新鄭即古有熊之國,有軒轅之丘,是黃帝的出生地,是黃帝建都的地方,也是黃帝生活和創業之地,考古界、史學界對此有共識。《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他統領黃帝部落于有熊國,帶領族人開發產業、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創造文字、教化民眾、治理社會、建立軍隊,使黃帝部落實力大增,黃帝美譽廣而傳之,各部落為之羨慕,各諸侯為之欽佩。當炎帝部落勢衰,諸侯趁機互相侵伐,暴虐百姓時,黃帝出兵以征,平息戰亂,包括炎帝在內的各路諸侯皆歸順黃帝。當蚩尤侵擾各部落時,黃帝又聯合各部落擒殺蚩尤。最后,黃帝“合符釜山”,與炎帝部落、蚩尤部落等大小部落結成部落聯盟,黃帝成為聯盟盟主,遂統一中原,為中國的國家形成打下了基礎,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為中華文化種子的孕育耕耘播雨,為中華文明曙光的升起破云驅霧。所以,幾千年來,黃帝被中國人公認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中華民族心靈共祖。新鄭是黃帝的故里、是有熊國和中原部落聯盟的都城,是黃帝傳世偉業的首創地,也是培育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搖籃。五千年前,新鄭這個中原中部山區的一個山丘,自從出一個“軒轅”,就龍騰虎躍、氣象萬千,天變地變人也變,開創了一個新天地,開創了一個新時代,開創了一個新人類,開創了一個新文化。這個新文化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文化——黃帝文化。新鄭就這樣因為黃帝和黃帝文化,從“軒轅丘”上崛起,成為中原大地、中華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沉寂了兩千多年以后,公元前765年,被周王分封于陜西華縣一帶的鄭國,先后滅了鄶國、東虢國,東遷于溱水、洧水交匯的新鄭一帶,新鄭又一次成為國都。當時一百多個諸侯國紛爭不已,內亂不止。公元前744年,鄭莊公接位成鄭國國君,他才華出眾,治國有方,使鄭國一度成為春秋初期的諸侯霸主。至公元前565年,鄭簡公接位。此時,鄭國外部常受到周邊各國欺凌,內部則貴族爭斗,相互殘殺,如《史記》曰:“國亂,上下不親,父子不和。”鄭國處于內外交困的局面。于是,鄭簡王改任子產為相,全權處理國務政務,以振時局。子產執政26年,做了幾件于國于民皆有利的大事、實事。在政治方面,他先治內后治外,先治上后治下,以穩定內部政局。他力排眾議,獎勵為國辦成大事的大夫一座城池,以激勵眾大臣為國效力;他堅決制止一貴族違反國家規定用鮮野味祭祀自己祖宗的行為,支持子產的大夫興兵將這位對他忿忿不滿的貴族趕出鄭國,樹立了正氣;他嚴厲懲治犯了三條大罪的上大夫公孫黑,讓其自殺而亡。在經濟方面,他“作封洫”,即重新丈量確定各族各戶田地的畝數;他“作丘賦”,即按照土地的多少征收軍賦。在社會治理方面,他“鑄刑鼎”,即根據鄭國的情況,制定了一部法律,并將法律條文鑄刻在大鼎上給予公布,解決了歷來判別對錯是非口說無憑的問題,更由于法律公之于眾,曉之以民,起到了震懾和預防犯罪的作用。在思想文化道德教化方面,最大的特點是以黃帝思想道德為統領,他積極推行祭拜始祖黃帝,紀念黃帝功德,弘揚黃帝文化的活動,組織官方民間一起參與,把鄭國的思想文化統一到黃帝的思想文化上來,以達到慎終追遠、不忘祖宗,凝心聚力、增強團結,修身養性、提高素質的目的,取得了治國安民、穩定發展的良好效果。他還興辦鄉校,讓貴族與平民一起在鄉校讀書、議事、求知、明理。子產在思想文化道德教化方面的主張和做法,既利國又利民,在歷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頁。《史記》卷一百一十九、列傳第五十九“子產”篇專門寫了這樣一段文字來贊美子產的做法及其成效:子產“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意思說,子產為相實施以思想文化道德教化為統領的治國之策,一年后,鄭國的年輕人變得講規矩了,犁田時犁都不會毀壞田埂。二年后,商人經商也不會抬高物價欺騙顧客了。三年后,城鄉出現了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景象。四年后,用來耕田的器具都放在田里不用帶回家去。五年后,大家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人人都自覺遵守禮制了。總之,鄭國在當時這樣的亂世殘局下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發展。到戰國時期,鄭國被韓國替代,韓國仍以新鄭為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從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古國的歷史看,新鄭作為鄭韓古國的國都,可視為新鄭在歷史上的第二次崛起。這次崛起,特別是鄭國時期的崛起,黃帝和黃帝文化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
當代新鄭崛起的奧秘
離新鄭歷史上第二次崛起又過了兩千多年,如今的新鄭是鄭州市轄的一個縣級市,面積873平方公里,人口140萬(含常住人口80萬)。改革開放以后,新鄭從一個純粹的農業縣,發展成為一、二、三產齊步發展的經濟大縣。近十年來,新鄭市改革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大,特別是2006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弘揚黃帝文化力度加大,有力地帶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面發展,由經濟大縣躍升為經濟強縣。在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排名第45位,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中排名第57位,全國財政收入百強縣市中排名第39位,全國工業百強市中排名第75位,是河南省唯一進入全國財政百強縣市行列的縣,縣域經濟發展質量總體評價連續四年在河南省148個縣市區中排名第一。
兩千多年后,新鄭再次崛起,其奧秘在哪里?
弘揚黃帝文化,強力吸引外來投資。隨著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升格和黃帝文化國際論壇的連續舉辦,新鄭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圣地,成為中華民族崇敬的精神家園。中國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來參加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時深有感悟地說:“河南是全體中華兒女心靈的故鄉。”特別是2006年拜祖大典進行時,高空中圍繞太陽出現一輪彩虹,彩虹一直停留到大典結束。大家普遍覺得,新鄭是黃帝故里,是吉祥之地,是發跡之地,是圣潔之地,到新鄭來投資發展,既是感恩黃帝的一種回報,也是在黃帝精神激勵下創新創業的一個行動。所以,海內外特別是港臺企業家紛紛來新鄭投資發展。一時,新鄭成為投資創業的熱地。連國內外知名的臺灣大企業家郭臺銘也把富士康搬到新鄭。從2006年以來,新鄭全市累計新招項目948個,協議金額達4050億元,已到位資金738.2億元,年均增長15.5%;實際利用外資13.88億美元,年均增長15.5%;鄭州市外境內投資587.5億元,年均增長24.9%。黃帝、黃帝故里、黃帝文化的吸引力多么大!
弘揚黃帝文化,努力加快創新發展。新鄭原本是個小山丘,出生并生活在這里的軒轅,帶領部落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不斷的發明創造,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創造文化,治理社會,使遠古時期的有熊國變強變富,逐步地聯合各部落,統一中原,安定天下,軒轅成為黃帝,軒轅丘成為國都。古新鄭的崛起,古中原的一統,古中華的發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黃帝和黃帝部落的創新意識、奮斗精神。在弘揚黃帝文化大大小小的活動中,使新鄭市各級領導班子和廣大干部群眾深刻地認識到,新鄭要發展、要崛起,必須把黃帝創新創造的精神和本領學到手,才能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新鄭的再崛起。于是,新鄭市全力以赴抓改革促發展,抓創新增活力。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市,扎實推進棚戶區改造、新型社區建設、基礎設施配套等工作,構建了“兩城、兩鎮和若干新型社區及特色保留村的空間布局體系,走出了一條符合新鄭實際、富有新鄭特色的新型城鎮化‘新鄭道路’”。在項目建設方面,探索推行擬招項目預審評估、經濟運行分析月例會和項目首席服務官等制度,有力地推進項目落地和產業發展。在民生方面,緊緊圍繞建設“幸福新鄭”,切實做好每年的“民生十件實事”,解決了一大批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在破解發展瓶頸方面,按照“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債券化、債券市場化”的思路,重點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在提升行政效能方面,抓好“改、理、減、縮、消、建”六個環節的工作,“改”即改革審批制度,“理”即梳理權責清單,“減”即削減審批事項,“縮”即壓縮審批環節,“消”即取消行政許可事項,“建”即新建紅黃黑三色旗評定制度,考核行政效能工作,使政府行政效能大大提高。就這樣發揚黃帝敢闖敢干的創新精神,依靠改革創新,使新鄭用新理念、新制度、新辦法、新活力,適應經濟新常態,形成發展新局面。
弘揚黃帝文化,合力推進全面小康。黃帝在新鄭執政時期,帶領先民們做了大量有利于生產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有利于民生改善的事情,如播五谷、種草木、修屋宇、制衣裳、造車船,又如作歷法、創文字、推算術、譜音律、定嫁娶,再如筑城池、立規矩、建軍隊、守疆土、設大臣。所做的這些創造性的大事、好事、實事,有力地促進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促進百姓生活有效改善。《史記·五帝本紀》用“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來贊揚黃帝的開拓惠民精神和偉大的創業功績。學習和弘揚黃帝這種重發展、惠民生的精神,使新鄭市各級領導班子深感責任重大,認識到只有在當年老祖宗辛勤耕耘的這塊土地上,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對得起始祖黃帝,對得起故里百姓。于是,新鄭市委、市政府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確定“十三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繼續鞏固和保持在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領先地位,力爭提前三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居民可支配收入較2010年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初步實現現代化,基本實現全域城鎮化,初步建成自然之美、社會公正、城鄉和諧的現代田園臨空經濟強市。圍繞這個宏偉目標,新鄭市委、市政府決心帶領全市人民進行以打造“七個新鄭”為載體的,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沖刺的決戰。這“七個新鄭”是:實力新鄭、宜居新鄭、活力新鄭、幸福新鄭、美麗新鄭、文化新鄭、平安新鄭。進軍號已吹響,決戰令已發布,今日新鄭正動員各方面力量合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些力量中,就有古老而新生的黃帝文化的力量。
弘揚黃帝文化,大力促進凝心聚力。《黃帝巾幾銘》說,黃帝深知“予居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及夕。兢兢栗栗,日慎一日。”為此,他非常關注民意民情民利,十分重視發展生產,改善民生,為民謀利,建立和諧的君民關系。《商君書·畫策》記載,黃帝還想法制定“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妃匹之合”的禮規,目的是讓人們各明其分,各安其位,各守其規,建立有序和順的家庭和君臣關系。黃帝本部落內行仁義、重德治、守規矩、安民心、和人際的做法,還影響周邊部落。《尸事》曰:“四夷之民,有貫胸者,有深目者,有長肱者,黃帝之德常致之。”使周邊部落仿照黃帝之德,行崇德尚和之舉,黃帝部落與周邊部落也建立了和睦關系。這以后,黃帝“合符釜山”,與炎帝、蚩尤部落結盟,大小部落皆入盟,推黃帝為盟主,統一中原,黃帝即“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在弘揚黃帝文化的過程中,黃帝崇德尚和的精神給新鄭廣大干部群眾留下深刻印象。河南社會上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河南河南何其難,河南河南和不難。”河南曾經是全國著名的農業大省,經濟基礎薄弱,人多地少,加上天災人禍頻發,在較長一個時期內斗嚴重,社會不太穩定,反過來又進一步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河南河南何其難”。但是近一二十年來,省委高度重視班子團結問題、干部團結問題、社會團結問題,號召全省干部群眾響應中央的號召、回應群眾的呼聲,“團結起來,振興中原”,使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態勢,所以,“河南河南和不難”。
黃帝的精神和河南的現實,深刻地教育了新鄭的領導班子和廣大干部群眾,他們決心要把黃帝故里建設成為班子和好、干群和順、家庭和美、社會和諧、天人和合的美好新鄭。市四套班子在市委的領導下,互相支持,相互補臺,杜絕內耗,合力推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廣大干部親民愛民,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心盡責為人民辦實事,為人民解難事,干群關系極大改善。評選文明家庭,促進家庭和美。樹立“寧可早動干戈不出事,不要大動干戈去捂事”的理念,落實“大接訪、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制度,創新社會治理,積極化解矛盾,實現社會和諧。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倡導綠色發展,爭創生態優勢,創造“天人和合”的美好景象。現在,走在新鄭的大街小巷,走在新鄭的山鄉農村,到處呈現凝心聚力,團結奮進,爭創一流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黃帝故里正朝著新的更加光明的目標前進。
弘揚黃帝文化,著力培養故里新人。遠古時期的黃帝十分重視對百姓的教化。他從生產技術上教化,把播五谷、種百草、養蠶織布、建屋制陶的技能教給百姓。他從生活知識上教化,把防洪抗旱、蓄水儲糧、防病強身、識別天象、使用樂器等知識教給百姓。他更從道德操守上教化,把有關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樸素的道德意識、行為規矩教給百姓,以加快人們習性的轉變和社會形態的轉型,縮短中國古人從野蠻人向文明人轉化的時間和距離,縮短中國社會從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轉化的時間和距離。黃帝這些偉大的功績,極大地激勵新鄭干部群眾培養文明新人、創建文明新城的熱情。新鄭大辦教育,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職業學校、高等院校、干部培訓基地一起抓,一個縣級市有大專院校10多所,在校師生20多萬人,是河南省大學最多的縣級市。還興辦一所中外合作的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僅外籍教師就有上百人,還辦有臺資的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等。新鄭重視文化建設,充分利用新鄭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持續加強對黃帝故里核心區、鄭韓故城、裴李崗文化遺址、具茨山巖畫、古棗園的保護開發,不斷提高歷史的豐滿度;深入挖掘黃帝文化內涵,啟動黃帝故里景區二期工程,建設好中華姓氏博物館、國學館、市博物新館、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歷史文化展示工程,鎖住“城市記憶”;加快特色文化鄉村建設,留住“鄉村記憶”;推進新文化館、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社區綜合文化中心、村史館等城鄉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服務體系,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市。新鄭更重視思想文化、精神文明建設,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全民參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活動,注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黃帝文化宣傳結合起來,要求廣大干部群眾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從具體的事做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黃帝精神,建設文明城市、文明社區、文明鄉村、文明家庭,培養和造就文明新人。這些年先后涌現了“全國最美家庭”劉永芳家,“河南文明市民”寧根山,“鄭州市文明市民”朱永恒、杜淑先、馮建芝、郭連喜,“敬業奉獻模范”史秋如,“中國好人”道德模范范如增、劉金鎦,“感動鄭州人物”劉靜,“鄭州道德模范”高寶林等一大批新鄭文明新人,為古老的黃帝故里增光添彩,為故里的崛起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新鄭崛起的啟示
當代新鄭,在沉寂了漫長歲月以后,再一次重新崛起。即使在十幾年前,新鄭在河南省和鄭州市的經濟地位,也談不上名列前茅,可是這十年來,一下子躥到第一的位置,確實令人驚喜。新鄭的崛起,給了我們一些深刻的啟示:
啟示之一:要實現崛起,決不可忽視文化的力量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崛起,走向強大,要靠三個力量:一是經濟力量,二是文化力量,三是國防力量。三個力量,缺一不可。經濟是硬實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崛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硬碰硬、實打實的物質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經濟力量對于國家、民族來說非常重要。文化是軟實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崛起發展的重要條件,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國家的精神動力,沒有支柱、沒有動力的國家、民族是站不起來的,也是前進不了的。因此,文化力量對于國家、民族來說同樣非常重要。國防是大實力,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崛起發展的重要保障,是保衛自己、抵御敵人的“鋼鐵長城”。因此,國防力量對于國家、民族來說也非常重要。從力學的角度來看,三腳支撐是最便捷、最穩定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崛起發展,走向強大,必須要有經濟、文化、國防“三腳支撐”才能實現,這“三腳”即三股力量缺一不可。新鄭的崛起,也遵循了這個大原則。國防是國家層面的事,對于地方來說,經濟發展、文化發展,必須兩手并舉、兩輪驅動。這些年來,新鄭通過改革開放,挖掘自我發展的潛力,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使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同時,新鄭通過改革創新,強化思想文化教育,大力開發文化產業,積極推進文化繁榮發展,使文化軟實力大大提升。正是這樣經濟、文化兩手并舉、兩輪驅動,有效地加快了新鄭崛起的步伐。
啟示之二:文化發展要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從古以來中華民族共同的深厚的思想文化結晶,始終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力量,是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的經驗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必須要有繁榮發展的中華文化作為支撐和動力;而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又必須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鄭市這些年來,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總體布局,像抓經濟建設一樣,下大功夫抓文化建設;而抓文化建設,又把充分發揮新鄭傳統文化深厚、豐富的“突出優勢”,把傳承和弘揚以黃帝文化為主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放在文化建設的突出位置上,不斷推向深入,不斷形成高潮,使新鄭成為我們國家發掘和研究黃帝文化的重要基地,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心靈故鄉,成為傳承和弘揚黃帝文化的精神家園。一年一度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一年一度的黃帝文化國際研討會,已成為我們國家一張金色的文化名片,吸引天下的炎黃子孫,各地的黃帝文化崇敬者、研究者、傳播者、教育者紛紛到新鄭來,祭拜始祖黃帝,參觀黃帝故里,弘揚黃帝文化。黃帝故里景區,每年都吸引大批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瞻仰黃帝圣像,了解黃帝偉業。這些活動,已成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點綴在中原大地。
啟示之三:要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段話涵蓋了三層意思: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共同構成中華文化這一體系;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這“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共同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就是說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就能區別出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的不同,就能認準這是中華民族而非別的民族,就能發現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精神。因此,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一定要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結合起來,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重此輕彼。新鄭市在這方面做得是成功的。他們大力弘揚以黃帝文化為主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得有聲有色、有板有眼、有模有樣,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時,他們發掘革命文化資源,特別是日本侵華期間,新鄭大量百姓被殺害、被污辱,中共新鄭縣委建立抗日統一戰線,通過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抗日救亡農民協會,組織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爭,組建抗日民主政府,協助八路軍建立密禹新抗日武裝指揮部,拔除日偽據點,打退日軍對根據地的進攻,有效地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新鄭有關部門把這些史實,編寫成縣史、鄉史、村史,對干部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辛店鎮人和寨村的村民們自發捐資出力,在村頭建立一座“人和寨日軍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碑”,用以教育村民牢記血淚仇,樹立愛國情。他們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也做了大量切實有效的工作,特別是從黨委政府、社會各界和公民個人三個方面入手,把這一教育實踐活動持久、深入、生動地開展起來,有力地推動新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
啟示之四:弘揚黃帝文化要常態化、大眾化
傳承和弘揚黃帝文化,不能一陣風,要常態化。文化的力量不是急風暴雨,而是和風細雨,要靠慢慢地浸潤,要靠不斷地灌輸,要靠執著地滲透,只有這樣才能入心入腦,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傳承和弘揚黃帝文化,不能學究式,要大眾化。文化的力量在書本上是顯不出來的,靠寫文章也是寫不出來的,只有與實際相結合,與民眾相結合,才能顯示出強大的力量,才能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新鄭市在弘揚黃帝文化的工作中,走的就是常態化、大眾化的路子。關于常態化,新鄭市的做法,一是年年有計劃、年年有安排,而且每年計劃、每年安排不炒冷飯,常搞常新。如一年一度的黃帝文化國際論壇,每年都根據形勢發展和實際需要,來確定主題,從不重復。二是緊密結合中心工作來做弘揚黃帝文化的事,既讓黃帝文化成為推動工作的精神力量,又使黃帝文化在與實際工作結合中得到創新發展。如弘揚黃帝重民精神就與市里為民辦實事結合起來,在弘揚黃帝重民精神的過程中,推進為民辦實事的工作;在為民辦實事的過程中,讓黃帝重民精神深入弘揚。這樣就使弘揚黃帝文化能夠常態化,避免一陣風一陣雨。關于大眾化,新鄭市的做法,一是弘揚黃帝文化的工作一定要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鄉村、進家庭,讓全社會各個方面都結合自身的情況,學習黃帝文化、弄懂黃帝文化、弘揚黃帝文化,在新鄭可以說是人人知黃帝、個個拜黃帝、家家尊黃帝,黃帝的功德都能說出一、二、三來。二是用老百姓易記易懂、愛聽喜看的形式來宣傳黃帝文化。新鄭市有關方面編了關于黃帝傳說的故事、畫冊,分發給廣大市民;還參與拍攝制作了大型3D電影《軒轅大帝》,組織干部群眾觀看;還專門編印了通俗易懂的有關黃帝文化的畫冊等,供中小學生閱讀;還組織力量,在互聯網和手機上宣傳黃帝文化等,使黃帝文化在大眾化的過程中,進入普通百姓家,進入干部群眾的頭腦,進入青少年的課堂,成為全社會的精神食糧。
王牌智庫觀點:活用文化產業煥發城市新活力
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決定了它既可以作為精神文化軟實力,塑造城市精神文明,又可以作為生產文化硬實力,創造城市物質文明。王牌智庫認為,黃帝文化的覺醒,不僅是中國傳統根親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更是承載新鄭市經濟崛起重任的“精神內核”。
徐光春曾用“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來概括和評價河南歷史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原大地是厚積的文化沃土,以“文化”作為提升河南形象的金字招牌,以“文化+”戰略創新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使文化走向更廣闊、更親民的跨界與融合,定能煥發城市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