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原文
扶貧攻堅戰已發起最后的沖鋒,近60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其中的主戰場。作為一線總指揮的縣委書記們,是決定這場戰役成敗的關鍵因素。
從2017年年初起,《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深入桂豫甘黔等省區20個貧困縣,對10余位縣委書記跟蹤采訪,全天同吃同車同下鄉,記錄下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同時,記者還對東中西部50位貧困縣縣委書記進行匿名問卷調查,力圖勾勒出這一群體真實的所思所為。
記者的跟蹤采訪與問卷調查,以典型見群體,真實地勾勒了貧困縣縣委書記群體扶貧的“實干”形象。讓我們一起從縣委書記的扶貧工作一天日程、對扶貧責任的堅守、應對扶貧壓力的信心、堅決完成脫貧任務的強烈使命等方面走近貧困縣縣委書記群體,致敬這些奮斗在扶貧一線的“總指揮”。
貧困縣縣委書記的“扶貧日程”
為了更真切地感受貧困縣縣委書記的工作狀態,《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先后對十余名縣委書記進行了全天跟訪,與他們同吃同車同下鄉。結果每天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早晨六七點天色微曦出門,晚上披星戴月而歸,十一點之前無法休息。
夜以繼日,時不我待,這就是許多貧困縣縣委書記每天的真實寫照。
國家級貧困縣:河南.盧氏縣縣委書記——王清華
男,漢族,1968年6月生,河南陜縣人,1987年6月入黨,1987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
當記者今年3月見到一身黑夾克黑西褲的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委書記王清華時,最顯眼的莫過于他腳上一雙灰白球鞋了,鞋幫子還沾著土,風塵仆仆地剛從鄉下調研回來。“咱這個山區縣有4300多個山頭、2700多條河流澗溪,群眾居住分散。”他一邊拍打身上的塵土一邊笑道:“用當地話說是‘一路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則三五戶,少則一兩家’。所以啊,我辦公室還放著好幾雙球鞋哩!”
豫西山區盧氏縣貧困發生率18.9%,是中部六省貧困發生率最高的縣。2016年2月王清華到盧氏縣做縣委書記時,他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摘帽前要跑遍全縣354個村。
葫蘆咀,是他要去的第114個村,那里的路不通一直是他的牽掛。
一個小時車程到了村口,村干部和鄉干部在村口等著,“書記,前面小路車進不去了,還得走近一個小時山路,咱就在這跟您匯報……”王清華擺了擺手,徑直往村里走,招呼大伙兒道:“咱邊往里走邊說吧。”
制約葫蘆咀村發展最主要的因素是路,沒有路就沒有發展,沒有希望。鄉里和村里的干部一路走一路跟書記介紹:這個村104戶308口人,有30多個光棍娶不上媳婦;四個村小組被山隔開了,紅白喜事互不往來,黨員會開不起來,下雪天孩子翻山上學,有的不小心還摔斷過胳膊……
“發展產業呢?”王清華問道。村干部介紹:村里老百姓家家戶戶種了山茱萸,戶均三四十棵,都是處于盛果期的20年以上成年樹。山茱萸肉在外面賣12/13元每斤,但因為交通不便,來村里收購的一斤只有8/9元。另外村里以前種香菇食用菌,因為運輸難利潤薄,香菇也快種不成了。
王清華快速地算起賬:一棵山茱萸一年結10斤,按35棵乘以10斤,交通便利的情況下是5000元,交通不便利是3000元。如果有路,光這一項就增加2000元。
路過兩戶貧困戶,王清華走進去了解情況。座談半小時,看到家徒四壁的情景,群眾生活的辛酸,離開時王清華開始有些沉默。
繼續往前走,前面是上山的騾子道,只容得下一個人走??h委書記在前面一言不發,鄉里的干部滿頭大汗地在后面跟著,一直到騾子道的盡頭才停下來。
路的盡頭是山,山擋住村民發展。王清華看著一起爬山路的鄉村干部良久開口道:“走一遍群眾每天走的路,我不知道你們得出什么樣的感受?”看到在場的鄉村干部沒人接話,他接著說,“這路不能不修,必須得修。那接下來我們就一個議題——這路怎么修!”
一行人折回到村部,王清華與縣鄉干部、村兩委干部,還有駐村第一書記開了個現場辦公會。喝著村民送過來的大碗白開水,縣委書記讓大家伙表態發言。修路方案很快定下來:縣環保局幫扶捐資一部分,鄉里向扶貧辦相關項目申請一部分,村里黨員群眾出工出力,立下軍令狀,最短的時間把路修好。
比起進村時風風火火,王清華現在的臉色不好看。他說:“路不通這么多年了,一直存在這個情況,鄉里就沒有責任?我幾次來這個鄉,也沒有人跟我講這個事。鄉村兩級有責任不擔當,也是等靠要思想。”
最后,王清華對黨員群眾代表說:“對留下的歷史‘欠賬’,我代表縣委表達真誠歉意。”“我還會再來葫蘆咀,到時候就走新修的這條路!”而這時村支部書記的眼淚已經在眼框里打轉。
暮色四合,戴月而歸,王清華返程的路上向記者分享逐村調研的收獲。他談到,一開始是為了向基層學習和了解情況,現在去每個村則是直奔制約這個村發展的最主要矛盾。這樣一來跑遍300多個村,就意味著能把300多個村主要制約因素中的大部分解決掉。“脫貧攻堅是一場大戰役,每一個村都是一場小戰役。只有積小勝才能有大勝。”
就在記者采訪后不久,從當地一名干部的微信朋友圈里,記者看到挖掘機開始在葫蘆咀作業了。而最新的情況是路提前修通,王清華已履諾重上葫蘆咀,和群眾一起走了那段承載著脫貧致富夢想的新路。
國家級貧困縣:廣西.都安縣縣委書記——陳繼勇
男,壯族,1968年11月生。曾任廣西南丹縣委副書記、縣長;2011年5月-2016年5月任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委書記。之后,提拔為河池市副市長,不久又回到都安縣兼任縣委書記。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位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區,號稱“石山王國”,貧困人口散落在千山萬弄之中,人均耕地不足0.7畝,許多地方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是廣西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
拉溫村吞屯屯位于石山深處的一個山弄里,從最近那條狹長公路翻山越嶺到屯里需要40多分鐘。就是這樣一個偏僻的窮山村,縣委書記陳繼勇已經去了兩次。
近日記者跟隨陳繼勇第三次到吞屯屯。彎著腰,沿著崎嶇的山路前行,陳繼勇和記者邊走邊聊:“我第一次到這個屯是精準識別,第二次是調研易地搬遷,這里不僅不通路,村民吃水也困難,我們在幾公里外修建了移民新村,可是村民死活不愿意搬遷,我這次過來就是繼續做他們的思想工作。”
道阻且長,進到屯里時陳繼勇背上的襯衣已經被汗水浸透。握著前來迎接的村干部的手,陳繼勇說,“先去看看黃玉瑩姐弟吧”。黃玉瑩今年11歲,弟弟5歲,幾年前父親因病去世,姐弟倆和母親相依為命。
黃玉瑩的“家”其實就是一個破舊木房子,家徒四壁,沒有任何值錢的家具。因為見過面,姐弟倆面對陳繼勇并不十分膽怯,但很少走出大山的他們仍然低著頭擺弄著衣角。陳繼勇告訴黃玉瑩一定要堅持讀書,還要勸媽媽搬遷到外邊去,“搬出去了,你讀書就不像現在這樣每天早晚都要爬山了。”
從黃玉瑩家走出來,只見在戶外一個開闊的地方,村干部已經召集十幾戶村民圍坐一起。剛一坐下,陳繼勇就開門見山:“你們考慮得怎么樣了?有啥擔憂盡管說,我能解決的一定解決。”
“我們基本同意搬遷了,就是擔憂搬出去了,沒有收入來源。”村民黃仁偉說。
陳繼勇解釋:“你們的擔憂我們考慮到了,縣里引進的電子廠就在移民新區邊上建廠房,在里面打工每月能掙到2000多元。想種地也可以,附近有一個柑橘種植合作社,以勞動力入股就行。像黃仁康這樣的可以干干保潔崗位。”
聽到這里,黃仁康坐在旁邊呵呵地笑。58歲的他是個老光棍,住的木房子幾十年了,幾乎是四面透風??墒顷惱^勇第一次到他家勸他搬遷時,他直接頂了回去:“搬出去,我吃什么?就是死了也不搬。”
“待下去永遠沒有出路,搬出大山天地寬。過幾天你們組織幾個代表,我安排鄉干部帶你們去移民新村看看,現在那里一天一個樣。”陳繼勇說。
下午五點多,記者和陳繼勇原路返回,他向記者感慨:“我一個縣委書記做群眾工作尚且如此,一般干部可想而知,所以有的干部說‘群眾脫貧,干部脫皮’,但是我告訴他們脫皮也得干,這是咱都安脫貧的重大機遇。”
坐到車上已是下午六點半,記者原本還有一些問題想請教陳繼勇,可是轉頭一看,他已經睡著了。司機小聲地說:“吃過晚飯后,書記還有一個全縣脫貧攻堅分析會。”
國家級貧困縣:甘肅.東鄉縣縣委書記——馬生榮
男,回族,1967年10月出生,甘肅康樂縣人,199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10月參加工作,黨校研究生學歷。
中國脫貧看甘肅,甘肅脫貧看東鄉。東鄉族自治縣是東鄉族的主要聚居地。特殊的自然、人文、社會環境決定了東鄉縣脫貧任務的艱巨性。
日前,記者跟隨東鄉縣委書記馬生榮下鄉調研。早上7點半,在縣委食堂吃早飯時,馬生榮在餐桌上就與幾位干部商討了住建和金融扶貧等工作。
出發時,縣委常委馬艷雋也上了車。她利用馬生榮下鄉這段路上的時間,見縫插針匯報控制輟學工作。“娃娃不好好念書,窮根就扎到腦瓜子里了。不僅要抓反面典型,好的典型也要多做宣傳!”馬生榮說。
記者聊天中得知,2014年9月,馬生榮從臨夏州委組織部調到東鄉做縣委書記。上任第一件事,就注意到不少適齡兒童輟學或請假到外地摘枸杞掙錢的現象。他安排縣里組織8個工作組開著大巴車,到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區,從枸杞地里接回426個孩子。
過了一個多小時,車子來到關卜鄉梅灘村。這里是馬生榮的扶貧聯系村,2014年至今他往這個村跑了30多趟。這次下鄉沒跟鄉里打招呼,馬生榮直奔村民馬則乃白家。67歲的馬則乃白守寡30多年,好不容易把兒子拉扯大,兒子卻參與販毒獲刑8年,出獄后又離了婚。
看完馬則乃白家危舊房改造的新房,馬生榮又去看羊圈。羊是馬生榮自掏腰包買的。聊天中,馬生榮得知,老人很擔心兒子的出路。“我本來想勸你兒子復婚,可打聽到你兒媳又結婚了,以后我再給你兒子撮合婚事。等他成了家,在家安心養羊,就沒心思亂跑了。”馬生榮說。
看到馬生榮,不少村民主動與他打招呼。隨后馬生榮來到五保戶王外力家里,78歲的王外力患有肺氣腫、糖尿病,常年癱瘓在床,靠老伴照顧。兩年前,馬生榮第一次到王外力家走訪。
由于老人不愿去敬老院,政府幫他改建了房屋,村里還定期送來米、面、油和煤炭。但最近王外力老伴視力下降得厲害,接近失明,只能摸黑燒開水、做飯。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馬生榮立刻打電話通知鄉干部。他說:“老人沒兒子,我們干部就要盡起‘兒子’的職責。”
臨時組織的現場辦公會上,馬生榮要求鄉里對五保戶進行一次大排查,安排村干部輪流照顧困難老人。針對王外力的情況,他要求村干部動員王外力在外打工的孫子回來照顧老人,政府利用精準扶貧貸款,支持他養母羊。
下午1點多,馬生榮在村里簡單吃過飯后,又走訪了另外兩個村,直到傍晚才回縣城。司機馬進忠說,有時馬書記自己開車做暗訪,由于常年往鄉下跑,去年一年車子跑了近7萬公里。
貧困縣縣委書記的“扶貧責任”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對50個貧困縣縣委書記進行的無記名調查問卷顯示,有63%的受訪者認為,“保持貧困縣黨政正職穩定”的政策,有利于在基層落實“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引導貧困地區黨委、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脫貧上。
擔任河南省太康縣委書記9年的王國璽覺得,能夠一張藍圖繪到底,是人生一大幸事。他告訴記者,主要領導更換頻率太快、任期太短不利于地方的持續健康發展。“脫貧攻堅是艱巨、長期、復雜的工作,沒有長期打算、長遠安排,很難真正脫貧”,在王國璽任縣委書記的9年時間里,太康縣從一個農業縣轉型為工業縣,GDP總量從全市倒數躍升到第二位。
廣西百色市西林縣委書記冉光富認為,在縣委書記這個特殊的崗位上,只要敢擔當,是可以干一番事業的,但如果任期太短就容易扭曲政績觀,造成急功近利。
“經濟學上有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干部作風和狀態也存在‘層層遞減’效應,縣委書記這根‘主心骨’沒有定力,下面的干部必定‘漂浮’。”貴州省安順市委常委、西秀區委書記郭偉誼說。
“臨陣換將歷來是兵家大忌,‘不脫貧不脫鉤’是非常好的激勵政策。”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縣委書記梁嘉庚認為,不一門心思干下去,帶領一個縣脫貧就是空話。“如果做縣委書記屁股太‘尖’了,坐不住,其他干部如何坐得???”梁嘉庚說。
貧困縣縣委書記的“扶貧壓力”
對50名縣委書記壓力程度的問卷調查顯示,66%的人壓力較大、很大,以致“夜不能寐”、“如臨深淵”。
壓力主要來自貧困的現實性和艱巨性。不少地區貧困程度深,歷史欠賬多,要找到一條穩定的脫貧之道十分不易。發展扶貧產業是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但貧困地區往往基礎差、底子薄,貧困群眾往往缺技術、少知識,加上市場形勢瞬息萬變,扶貧產業無異于“走蜀道”。問卷調查中80%的縣委書記認為“如期脫貧容易,穩定脫貧不易,全面小康任重道遠”。
壓力還來自于過于頻繁的各類考核檢查。從問卷統計結果看,64%的縣委書記認為“上級檢查、匯報材料太多,占據基層干部太多精力”。
盡管壓力大、困惑也不少,但記者跟訪和問卷調查的50名縣委書記,無一例外都表示有信心按期脫貧摘帽。
尤其是一些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更增加了脫貧的難度。廣西一縣委書記為勸一貧困戶易地搬遷,3次上山登門。事后他感慨:“縣委書記親自做工作還這么難,普通干部可想而知。真是群眾脫貧,干部脫皮。”一些縣委書記告訴記者,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深水區”,相對物質貧困,精神貧困變得更為突出。
一些地方干部分析,檢查考核組過多的主要原因是扶貧資金和項目分布在眾多部門,這些部門為了資金安全或推進項目就得層層檢查。“省里檢查市里,市里又加碼,最后全部落到了縣里,檢查組來了,難免占用縣里很大精力。”采訪中,一位縣委書記向記者“訴苦”:“壓力都在主席臺,責任都在前三排。在市里開會縣委書記坐前三排,在縣里開會縣委書記坐主席臺。”
貧困縣縣委書記的“扶貧使命”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采訪中深切地感受到,在對脫貧攻堅和縣委書記使命的認識上,這個群體有三個特點:一是責任感強,面對當前的脫貧形勢,“寧做忙官不做閑官”;二是對在自己任上擺脫貧困倍感光榮,中部一縣委書記說:“中央這么看重這支隊伍,咱就是累死也心甘”;三是以往追求GDP的政績觀悄然變化,開始真正將共產黨人的事業與自身的人生追求相統一。
背后是峭壁,眼前是連綿的石山,站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鄉的一條山路上,50歲的縣委書記楊龍文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感嘆道:“對貧困如同宿命一樣的七百弄鄉瑤族群眾來說,這輪脫貧攻堅戰是改變命運千年未有之機遇。”
大化縣位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區,嚴重缺水缺土的七百弄山區是“中國最貧困的角落”,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是“世上除沙漠外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如今,盤山路就像毛細血管一樣正在改變當地的面貌,不少村屯通公路后,新房雨后春筍一般冒了出來,世世代代居住的茅草房、土坯房變成了瓦房、樓房。
“這個地方自古貧困,如今在黨的帶領下修路、搬遷、富民,這里的群眾將擺脫延續了世世代代貧困的命運,這是一件足以寫進縣志的大事。”楊龍文說:“在我這一任脫貧,我很光榮!”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縣委書記梁嘉庚上任之初,對自己和當地干部提出了"五不"要求:不爭論、不張揚、不浮躁、不落后、不折騰。他告訴記者:"有些事爭論來爭論去,最后往往還定不下來,我必須擔當,沒有那個時間了,定了就得干,出了問題我來負責。"
當好領頭雁實干助脫貧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任務,自然是貧困縣一把手——縣委書記要抓的“大事”。王牌智庫認為,縣委書記要當好領頭雁,統籌好精準扶貧的各項工作,合理制定扶貧決策,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黨員干部的積極性,齊心服務群眾,才能轉化成扶貧的有生力量。
“精準扶貧”已進入攻堅克難的最后階段,不容忽視,當前各類考核、檢查已成為不亞于“貧困現實”的工作壓力。采取果斷措施,為縣級官員及基層干部解壓減負,減少不必要的形式主義和擾民行為,才能真正地官民合力,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去,以實干助力如期脫貧,早日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