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城市風光。圖/受訪者提供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練市鎮京杭運河航道上的練市水上服務區,泊位上停滿了臨時停靠休整的貨運船舶,來自江蘇淮安57歲的船主邵先生常年生活在貨船上,往來于江陰和德清,經常在這里停靠。“一個月3個航次的話,至少有兩次要在這里停靠,”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用水、用電都很方便,一度電0.35元,價格比家里都便宜。”
這得益于湖州推動各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湖州市港航管理中心直屬分中心綜合科科長曹占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練市水上服務區236米的岸線上布置了13組岸電裝置,可供26艘船舶同時接電,有效減少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同時,在港口岸電推廣應用補貼等相關政策的助推下,岸電使用成本大幅降低,船戶非常愿意接入岸電,“既省錢,又沒有噪音,還沒有污染”。
練市水上服務區。圖/受訪者提供
岸電是湖州水運的“金品牌”,是清潔電能利用的典范,2022年亮相了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據了解,練市水上服務區是湖州聚焦內河水運基礎設施建設,革新推進“能源替代、低碳建筑、碳匯循環、智慧碳控”四方面提升舉措,試點打造的全省首個近零碳水上服務區,實現了岸電“零排放”、建筑“零耗能”、污水“零入河”、綠化“零盲點”、低碳“零距離”,其主體建筑綜合節能率達9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97.2%。
這是湖州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斷探索創新,打造全方位的綠色低碳創新應用場景的典型案例,也是湖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縮影和寫照。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早已深深鐫刻進湖州這座城市的基因,成為湖州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內核。8月15日,第二個全國生態日當天,以“促進能源轉型發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為主題的2024綠色低碳創新大會在湖州召開。這是繼2023年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落地湖州之后,這座江南古城又一次舉辦聚焦綠色低碳創新發展的盛會。
開幕式上,湖州市委書記陳浩表示,在推進綠色低碳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湖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生態之于湖州有著特殊的內涵、特殊的價值、特殊的意義。如今的湖州,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他提到,這些年,湖州加快產業綠色轉型,積極推進碳達峰試點,新興產業集聚度達72.4%,“十四五”以來單位GDP能耗下降3.6%。
從綠色發展“先行地”到生態文明“示范地”,湖州扎實推進各領域的綠色低碳變革,在多領域創新打造綠色低碳應用場景,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低碳創新發展湖州實踐,全方位擦亮“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這一閃亮的城市名片。
湖州風景。圖/受訪者提供
“兩山+雙碳”探索
“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這是元代詩人戴表元對湖州宜居環境的贊譽,也是今日湖州高水平建設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的真實寫照。
位于湖州市安吉縣的余村地處天目山北麓,因天目山余脈——余嶺而得名,有“中國第一竹鄉”之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余村通過靠山吃山,創辦水泥廠、石灰窯,成為安吉縣有名的工業村、富裕村。但村里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常年灰塵漫天。“山是禿頭光、水成醬油湯”,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讓當地老百姓飽嘗環境污染之苦。
2003年,安吉提出生態立縣,借著“千萬工程”——“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東風,余村陸續關停礦山和水泥廠。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余村調研,對余村痛下決心關停礦山和水泥廠,探尋綠色發展新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余村村口矗立著刻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圖/孫曉波
近二十年來,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向綠而行”,歷經多年的生態環境修復,以及文旅農產業融合發展,已蛻變成美麗宜居的“未來鄉村”。
如今,漫步在余村,目之所及皆是秀麗風景,清新的空氣讓人倍感舒適。在青山綠水的滋潤下,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旅游風生水起,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選為首批“最佳旅游鄉村”,每年接待近百萬游客,一派欣欣向榮。
不惟如此,近年來余村聚力破解鄉村綠色低碳發展難點,率先探索“兩山+雙碳”舉措實質性落地,統籌全域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在全球率先提出“全場景、全要素、全生命周期”零碳鄉村的發展構想,創新“零碳余村”發展模式,吸引全民參與減排、固碳、增匯活動,打造了“綠色、低碳、共富”的樂游型低碳鄉村,逐步實現“綠水青山”向“碳匯富地”升級轉型。2021年11月,余村成為浙江全省首批低(零)碳試點村。
坐落在余村村口的“余村印象”,是全國首個全生命期碳中和建筑。該建筑由兩棟老舊廠房改造而來,于2022年6月正式完工,目前由圖書館和展示中心兩部分組成,集書籍閱覽、鄉村文創、教育研學、產業展陳等多個功能區于一體,已經成為當地知名的“網紅打卡地”。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鄉規劃院院長周海珠,長期從事綠色生態城區、綠色建筑、建筑節能等方面的科技研發與工程咨詢工作,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他正在余村調研。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該項目前身為拉絲廠和水泥廠的廠房和辦公樓,在保留部分建筑元素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提升,在規劃、設計、建設、運維階段均圍繞“碳中和”理念進行,將建筑從純粹的碳排放源變成了零碳排放。
“余村印象”圖書館。圖/孫曉波
目前,“余村印象”已獲得全國首個鉑金級碳中和建筑認證和國際LEED綠色建筑鉑金級認證。周海珠說,“余村印象”實現了全要素、全過程的碳中和,這在國內是首創,在國際上也處于領跑位置。據他介紹,該建筑屋頂全部安裝了光伏瓦,發電量超過自身用電量,可在不依靠外部抵消措施的情形下實現全生命期碳中和,“多余的電力會進入儲能裝置儲存起來,供夜間和陰雨天使用”。
此外,建筑展廳內安裝的碳排放監測系統,可以監測采集溫濕度、空氣質量等環境信息,精準計算建筑的碳排放情況。據介紹,經過測算,“余村印象”相較于同類普通建筑,能耗降低幅度可達到40%。周海珠提到,“余村印象”年運行減碳量為28.58噸/年,將逐年抵消建筑材料生產及運輸、施工建造以及拆除處置等過程的隱含碳排放量。
在業內人士看來,“余村印象”通過對鄉村工業遺存建筑的更新激活,使其帶著工業時代的記憶重新融入生態時代鄉村的產業發展。與此同時,通過對各種低碳材料及技術先行先試,以此達到鄉村建筑的碳中和,通過實踐發掘在鄉村切實可行的建筑的碳中和技術。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城鄉規劃院零碳鄉村負責人甄澄,長期在余村駐點,全程參與了“余村印象”的建設,他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他們也在推動余村既有建筑的低(零)碳改造,目前已經對十幾戶進行了改造試點,下一步將重點改造余村的民宿以及現有的老舊公共建筑,未來計劃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據了解,余村現已制定了《中國·余村零碳鄉村建設規劃2022—2035》,對準“建筑、交通、市政、能源、農業”五大凈零轉型領域,推出“零碳數智、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市政、零碳能源、零碳公園、零碳景區”等多項近期行動計劃,全力爭取2027年前實現余村村域范圍碳中和,建成國內首個全要素零碳鄉村。
減碳可以很智慧
事實上,“余村印象”項目只是湖州全域綠色低碳轉型的一例。
近年來,湖州市在工業碳效改革基礎上,建立起覆蓋企業、公共機構(公共建筑)、個人等碳排放主體的碳效評價體系,并在金融、節能改造、碳權益交易等多方面開展了碳效應用實踐,實現了碳效評價體系“從0到1”再到“從1到10”的跨越,有力推動了全域綠色低碳轉型。
綠色是湖州的城市標志之一。如何在綠色、低碳等理念中實現產業的新突破,這座城市創新打造了新的模式——為精準服務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率先實現碳達峰,引領企業精準降碳,湖州以數字化為引領,在全國首創“工業碳效碼”。
據國網湖州供電公司泰倫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匯集了經信、統計、稅務、電力等部門的39類數據,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建立全國首個工業碳平臺,分行業、分地區測算匯總碳排放量數據,并建立碳效智能對標體系,圍繞企業碳排放水平、碳利用效率、碳中和情況,開展三大指標智能對標,動態立體地對企業進行“碳畫像”,形成了融合三個標識于一體的“工業碳效碼”。
湖州市經信局綠色制造處相關負責人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通過積極探索工業領域“能耗雙控向碳排放轉變”改革路徑,對企業的測評從“前端能源消費測算”轉向“后端碳排放測算”。以碳效評價高碳、5級企業為重點,為所有工業企業提供節能診斷服務,定向把脈,鼓勵企業低碳化改造,今年以來已累計服務企業640余家。
這位負責人提到,“工業碳效碼”實現企業碳效情況一碼可知、碳效評價結果一鍵應用、相關業務一鍵辦理,改變過去以行政命令為主導的節能減排模式,激活企業主動實施、社會聯動進行綠色低碳改造,實現國家戰略與企業主體的同頻共振,形成多方共贏的全新治理模式。
“在‘浙里辦—企業碼’模塊,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企業的‘工業碳效碼’,掌握碳排放信息和相應碳效等級。”湖州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過去不知道如何節能減排,如今有了這個清單,結合供電公司的意見,企業對生產線以及配電設備的改造就更精確了。
據介紹,湖州還根據企業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通過“專家輔導+政策支持”分行業推動節能降碳技改,目前累計入選省生產制造方式轉型綠色化示范項目73個,帶動技改投資45.07億元,年減碳排放32萬噸。
值得一提的是,繼“工業碳效碼”創新應用之后,2023年3月,湖州成為全國首個發布公共建筑“碳效碼”的城市。
湖州市公共建筑碳效碼數字化管理平臺。圖/受訪者提供
湖州市城市集團下屬企業湖州市數字集團(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牽頭建設了公共建筑“碳效碼”智控平臺。湖州智慧城市研究院主要負責人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建筑是城市的最基礎單元和細胞,建筑領域碳排放在城市中的占比達到55%~75%。據他介紹,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50.8億tCO?,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0.9%,其中運行階段碳排放總量為23.01億tCO?,占全國能源相關碳排放的比重為22%,且以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持續增長。
因此,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低能耗的綠色建筑備受期待。湖州在全國率先創新推出的公共建筑“碳效碼”,在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走在了全國前列。區別于傳統靜態的綠色建筑評價模式,公共建筑“碳效碼”以實際運行能耗和碳排放為評價基準,動態追蹤評價建筑碳效水平,引導建筑主體進行綠色低碳轉型,提升公共建筑碳排放雙控實力。
據研究組透露,當前,湖州全市已接入832組公共建筑全能耗樣本,覆蓋各區縣2400余幢樓宇。據推算,湖州市全面推行建筑“碳效碼”后,全市年均可節省電量約3億度,相當于減少碳排放量約14.8萬噸。
據了解,湖州市數字集團已對多個既有公共建筑進行數智低碳節能改造,推動建筑設備運行精細化管理、智能化運維。以長三角人才綜合體為例,通過對照明和空調的節能改造,實際節能效果為照明節能率約55%,空調系統節能率約10%,可以節約210560度電,相當于減少碳排放量約209.9噸。
湖州實踐啟示
更為重要的是,湖州還將“碳效碼”納入《湖州市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建設促進條例》《湖州市綠色金融促進條例》等,以地方立法形式,建立碳效評價以及碳排放信息披露的機制。
自2017年成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以來,湖州還先后建立“綠貸通”“綠融通”等平臺,推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綠色債權等117款產品,幫助1.5萬家企業獲得授信1600多億元,在引導單位GDP能耗、企業污染排放量下降的同時,也助力綠色產業發展壯大。
與此同時,湖州深化綠色金融探索,鼓勵商業銀行創新推出“碳效貸”等綠色金融產品,為低碳高效企業擴大產能、高碳低效企業節能降碳技改給予利率優惠,鼓勵企業自主轉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截至2023年底,已累計發放貸款共計9377筆,468億元。
據了解,針對高碳排企業,湖州建立專家咨詢診斷和顧問跟蹤制,為企業提供個性化專業服務,為高碳低效企業開展節能降碳診斷,鼓勵企業運用先進節能降碳技術、工藝、裝備實施節能降碳增效升級改造,幫助對接政府部門給予企業技改貸款等方面的政策優惠和支持,引導能源消費側電能替代,推動以電代煤、以電代油。同時,鼓勵企業通過認購“綠電”、碳匯等方式,抵消其部分能耗和碳排放,并納入碳效評價指標,保障企業發展機遇公平,避免降碳齊步走、“一刀切”。
此外,還修改完善全市星級工廠評價標準,將企業的碳效評價等級,作為基礎條件納入綠色工廠星級管理體系,并將碳效評價結果作為省級低碳工廠、國家綠色工廠推薦條件。目前,碳效評價結果已應用于全市3466家星級綠色工廠,累計推動600余家綠色工廠“提質升星”。
作為工業領域治碳評碳的關鍵抓手,如今“工業碳效碼”已在全省推廣,實現全省11個地市、90個區縣貫通應用,4萬多家規上工業企業評價賦碼,浙江省工業碳效評價與改革創新中心更是落地湖州。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低碳化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全國生態日當天,湖州發布了《湖州市綠色低碳生活指數報告(2024)》,這是湖州第四年發布有關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指數報告。
湖州在2021年首創綠色低碳生活指數,通過主客觀結合的方式來評價當地百姓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實現程度。
“綠色發展、生態道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湖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沈春曉介紹說,透過每年的《報告》,既可以看到湖州百姓踐行綠色生活的鮮活場景,也能為政府如何更有力推動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提供科學參考。
2022年6月,通過數字化手段常態化呈現百姓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程度的“綠色文明生活碼”在湖州市移動新媒體平臺“南太湖號”上線。截至2024年7月8日,“綠色文明生活碼”的總用戶數增長至42.27萬,使用次數為694.67萬。沈春曉說,居民憑借個人碳積分賬戶不僅可在合作商家進行消費,還能享受銀行低息金融產品或利息高的理財產品。
在業內專家看來,湖州市通過高位統籌、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加強規范制度建設等,構筑起覆蓋企業、公共機構、個人等碳排放主體的碳效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探索生產、生活碳匯價值的“反哺”體系,不僅促進各類主體節能改造,還對社會綠色低碳發展起到了積極引導作用,具有較好的典型性。
相關專家認為,以碳效改革為抓手,湖州探索創新引領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打造了覆蓋工業、建筑、交通、農業、生活、城市、碳匯、教育等八大領域綠色低碳創新應用場景,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低碳創新發展模式。湖州綠色低碳轉型和創新發展的實踐,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漫步在湖州街頭,“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標語隨處可見,這既是湖州的愿景,更是承諾,而今已然漸行漸近。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