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舉行
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浙江省溫州市舉行,期間成果豐碩。
5日下午,以“‘四鏈’融合 科創未來”為主題的2024長三角企業家聯盟會議,發布了第四批共5個長三角產業鏈聯盟,其中上海、江蘇、浙江各1個,安徽2個,分別為長三角儲能及安全產業鏈聯盟、長三角綠色低碳產業鏈聯盟、長三角汽車后市場產銷合作產業鏈聯盟、長三角新能源產業鏈聯盟、長三角MEMS與傳感器產業創新聯盟。截至目前,長三角共有19個產業鏈聯盟。
第四批長三角產業鏈聯盟
在6日舉行的第六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發布了2024年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事項目清單共10個,包括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長三角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一張網、長三角“跨省高效辦成一件事”、醫保跨省結算提質擴面、長三角養老服務一體化、長三角“一卡通”提質擴面、共同守護舌尖上的安全、打造“東方山水韻 自在長三角”文旅品牌、和美鄉村共建共享、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全域實施。
論壇上,滬蘇浙皖三省一市還簽約了10個合作項目,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將組建長三角軌道交通運營公司,推動長三角地區跨省城際、市域鐵路運營一體化。
二、滬蘇浙皖聯合發布區域協同創新指數
6月5日,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聯合共同發布《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4》。
報告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從2011年的100分增長至2023年的267.57分。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達9.26%,長三角協同創新引領示范作用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邁向新階段。
此外,報告還指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發展呈現出三大亮點。第一,長三角創新人才量質齊升,人才高地根基不斷筑牢。第二,長三角成果共用活躍,技術轉移呈現前沿化、多元化趨勢。第三,長三角科研合作不斷緊密,助力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三、長三角鐵路啟動端午小長假運輸
6月7日,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宣布,2024年鐵路端午小長假運輸今天正式啟動,運輸期限自6月7日至11日,計5天。據預計,共將發送旅客1500萬人次,日均客發達30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2%。
6月7日首天,長三角鐵路預計發送旅客285萬人次,午后起,管內多地將迎來首波出行大客流。8日端午小長假第一天,長三角鐵路將迎來客流高峰,預計發送旅客35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5.3%。
據悉,6月7日由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地去往北京、廣州、福州、廈門、長沙、青島等直通方向客流較大;管內多地往來蘇州、無錫、揚州、黃山、鹽城、蕪湖、連云港等地的高鐵、動車出行需求較高;滬寧、滬杭、寧杭、寧安、徐連等多條管內高鐵線路較為熱門。作為今年端午假期出行熱門目的地的上海、杭州,兩座城市的鐵路車站午后持續迎來出發、到達雙重大客流考驗。
為積極應對小長假運輸期間客流集中出行,上海局集團在啟用圖定80對高峰線列車的基礎上,計劃增開去往武漢、西安、洛陽、南昌、青島等方向直通旅客列車12對,計劃增開上海至合肥、徐州、杭州、阜陽、溫州、寧波以及江浙皖省內等方向間的管內臨客列車113.5對。7日當天,配屬高鐵動車組列車上線率超95%。
四、2025Q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
6月5日,2025QS世界大學排名正式發布。總計有107所中國大學進入本次QS世界大學排名,中國內地高校有71所。其中,48所(68%)高校的排名較去年有所提升,近一半(46%)上榜的中國內地大學位列全球前500。
在上海,QS上榜高校總計10所,分別為復旦、交大、同濟、上大(TOP500非985)、華師、華理、東華、上外、上財、上師。在“四大高校”中,復旦大學進步較大,本次排名直接沖到第39。上海交通大學也重返全球前50,從第51位上升到第45位。同濟大學成為躍升最為顯眼的高校,從上年的216名提升到192名。華東師范大學排名第501,成為TOP500的守門員。
江蘇地區,共有11所高校進入本次排名,分別為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蘇州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海大學、江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
南京大學在中國內地高校中位列第7,但較上年名次下滑4位。浙江大學在中國內地高校中位列第5,今年排名全球第47名,也下降了3名。安徽有中科大上榜,排在第133,名次上升4位。
基礎設施建設
1、
江蘇唯一不通高鐵的城市,
有新消息
據泰州《12345·政風熱線》節目消息,高鐵泰州南站的涉鐵道路工程計劃今年6月份開工建設,站房計劃今年10月份開工,綜合客運樞紐計劃今年12月份開工建設,姜高路二期同樣計劃今年12月份開工建設。按照常規,站房的建設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年。
在江蘇13個設區市中,泰州是唯一一個還沒有高鐵的城市。然而,在建的北沿江高鐵江蘇段將填補這一空白,其行經的11座車站中,有2站落在泰州,即泰州南站和(泰興)黃橋站。
通車后,泰州到上海將從現在的2.5小時縮短為1小時左右、到南京將從現在的1.3小時縮短到1小時內,泰州通達武漢、重慶、成都將分別僅需2.1小時、4.9小時、5.8小時左右。另外,北沿江高鐵還將與京滬輔助通道“匯合”,泰州正處在這“一橫一縱”的“收束之處”,可期未來“四通八達”。
據國家發改委批復,江蘇段計劃到2027年開通運營。通車后,江蘇13個設區市將市市通高鐵。
2、
徐州蘇州聯手上新水上巴士
6月6日,徐州蘇州兩地交通部門聯手推出的航運新產品“徐蘇穿巴”在徐首航,為兩地運輸貨物構筑嶄新的水路運輸快車道。
今年初,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在此背景下,由江蘇省交通廳指導,徐州、蘇州兩地匯聚合力打造的“徐蘇穿巴”應運而生。
“徐蘇穿巴”的服務范圍是徐州港與蘇州港沿江集裝箱碼頭之間的集裝箱運輸,優先服務對象為徐州集裝箱碼頭對接蘇州港沿江港區內外貿干線的集裝箱以及徐州地區通過水路運輸至蘇州地區,不再轉運至其他港口的集裝箱。
“徐蘇穿巴”以平臺化運營方式,提供高密度的集裝箱駁船運輸服務,通過“徐蘇穿巴”運輸的集裝箱,進入徐州港視同進入蘇州港,均可以享受徐州港至蘇州港之間低成本、高效率的運輸服務。
在徐州和蘇州相關集裝箱碼頭的大力支持下,“徐蘇穿巴”還能夠享受多項優惠政策。首先,徐州和蘇州集裝箱碼頭將給予集裝箱空進重回優惠的裝卸費率;其次,“徐蘇穿巴”將享受優先靠泊并免收靠泊費等優惠政策。
目前,“徐蘇穿巴”投入5條載重噸位128標箱的船舶,每周開行2至3班,后續將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運力。
3、
杭州建設高鐵城市,
按下快進鍵
近日,杭州錢塘高鐵樞紐暨新城召開建設推進會,帶來了新消息:預計再過四年,杭州將建成第五座大型鐵路樞紐——杭州錢塘高鐵樞紐。目前,該項目已進入臨時設施建設階段,這也意味著杭州正加速沖刺“一軸兩翼六客站”的“高鐵之城”。
所謂“一軸兩翼六客站”,即以杭州東站、杭州站、杭州南站為一縱軸,蕭山機場站、杭州錢塘站及杭州西站分屬東西兩翼。隨著杭州西站投入運營,杭州“一軸”及“西翼”鐵路樞紐版圖已經點亮。截至2023年,杭州已建成投運高鐵線路7條、高鐵客站10座,在建高鐵新線4條、高鐵客站3座。
“東翼”鐵路主通道杭州機場高鐵,也傳來佳音——首聯連續梁順利完成澆筑,標志著杭州機場高鐵橋梁建設邁上了新臺階。
杭州機場高鐵全線新建橋梁約69公里,隧道約14公里,橋隧比高達98%,是浙江省第一條以隧道形式下穿錢塘江的高速鐵路項目,也是浙江省第一條以隧道形式下穿機場的高速鐵路項目。
該項目正線從南至北,起自改擴建的桐鄉站,終至紹興北站,全線新設海寧觀潮站、錢塘站、蕭山機場站,勾畫出杭州灣城際交通一小時高鐵圈。在拉近蕭山國際機場與省內各地的時空距離外,杭州機場高鐵更實現了與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的連接,是杭州作為長三角中心城市交通發展的關鍵節點。
這條高鐵建成后,旅客將可乘高鐵趕飛機出遠門、下飛機乘高鐵回家。將來,旅客從蕭山機場出發,有望坐著高鐵到達臺州、金華、黃山等地,也可便捷來往上海、蘇錫常等長三角核心城市。
作為杭州機場高鐵主線重點站之一,杭州錢塘站站房工程約等于杭州西站一半的規模。其核心功能不在于大,而在于承擔了空鐵聯運、多網融合的樞紐作用。
一方面,讓機場與鐵路的銜接更加緊密。從地圖上來看,杭州錢塘站不僅毗鄰杭州蕭山國際機場,還與上海虹橋、浦東兩座國際機場及寧波櫟社機場實現空鐵無縫換乘。
另一方面,多種軌道交通將在此集合。以杭州錢塘站為核心,北連滬乍杭,南連杭黃、杭長,東連杭甬高鐵、杭臺高鐵,又銜接著滬昆通道、沿海通道。在這里,就可以看見軌道上的長三角。
4、
江蘇這里將新建通用機場
據揚州高郵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高郵市列省重大項目——高郵通用機場項目用地,已獲江蘇省政府批復,成為“十四五”以來江蘇省內第一個獲批的通用機場項目。
高郵高新區通用機場是《江蘇省中長期通用機場布局規劃(2018—2035)》中布局的地區級生產服務型通用機場,項目用地約572畝,計劃總投資約7億元。高郵通用機場本期規劃飛行區指標為2B,跑道長1000米,寬30米,以生產作業和消費服務為主導功能,重點服務于揚州航空產業發展。
該機場主要用于飛行員培訓、空中巡查、工農林漁等作業飛行,開展醫療救護、公商務飛行、空中游覽等各種民生服務,兼顧應急救援、氣象探測、城市消防等通用航空功能,以及部分通用飛機試飛飛行和通用航空器銷售、托管、維修、租賃等航空服務。
產業動向
1、
臨港發布《可持續發展融資框架》
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臨港集團”)日前正式發布《可持續發展融資框架》(以下簡稱“框架”),并取得來自穆迪和聯合綠色發展的雙重第二方意見認證,框架獲得穆迪SQS2(優秀)可持續發展質量分數,以及聯合綠色發展Robust(健全的)的評估意見。
這是自2022年10月穆迪更新其第二方意見評級方法后,授予中資園區開發行業發行人可持續發展融資框架的最高評級。同時,聯合綠色發展也在同類型企業中,對該框架各個核心要素方面給出了最高評分。
近年來,臨港積極探索綠色金融特色服務體系,以期實現綠色金融助力園區與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2018年3月,臨港集團發行首單以綠色建筑為標的的綠色債券,成為上海首家發行綠色債券的非金融企業。2022年,臨港集團相繼落地上海首單可持續發展掛鉤國際銀團貸款,發行全國首單保障性租賃住房碳中和債券,以及全球首單綠色雙幣種自貿區離岸債券,獲得國內及國際評估機構高等級評價。
本次《可持續發展融資框架》是臨港集團在2022年版《綠色融資框架》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充,除了合格的綠色項目外,社會責任項目也是一大重要組成。
2、
浙江經濟第一區,擁抱低空經濟
低空經濟這一產業新賽道,又迎來一位強勁的選手——6月6日,杭州市余杭區召開“中國飛谷”建設暨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
以“中國飛谷”建設為契機,余杭計劃全力打造“低空+快遞物流”“低空+城市治理”“低空+應急救援”“低空+交通管理”“低空+農林植保”“低空+能源巡檢”“低空+環境監測”“低空+載人eVTOL”“低空+文旅融合”等應用場景。
會上,宣布啟動構建“1+3+9”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格局——建設一個低空產業發展新高地,布局低空基礎網、低空航線網、低空飛服網等低空新基建“三張網”,打造低空經濟九大應用場景。
同時,余杭發布了“低空經濟18條”,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保證。比如,設立30億元低空經濟產業基金,暢通低空經濟發展的金融血脈;再如,在成果轉化獎勵方面,對獲得eVTOL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相關資質的企業,每年最高資助3000萬元。
作為浙江經濟第一區,余杭擁抱低空經濟,已具備一定條件:
目前,余杭已開通無人機航線100余條,建立起降場(點)50余個,約占杭州全市總數的70%,并實現全球首例人口稠密地區多主體大規模無人機協同運輸。
以數字經濟為基礎,余杭涌現了零零科技、迅蟻網絡、這里飛科技、昊舜視訊、凡雙科技等低空經濟頭部企業,近百家相關企業覆蓋低空生產制造、技術研發、商業應用、運行服務等諸多領域,已基本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全覆蓋。
值得一提的是,迅蟻網絡早在2019年就拿到了中國民航局頒發的編號為“0001”的全球首張城市場景無人機物流運行牌照,是低空經濟的先行者,已在全國20個城市開辟常態化航線,飛行里程超8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飛了20圈。
在余杭,還集聚著北航中法航空學院、天目山實驗室等航空航天領域的科研院所,能夠形成校企院地深度融合的合作共同體。
當天會上,由天目山實驗室、之江實驗室、杭州低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迅蟻網絡、零零科技等單位組建的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將發揮聯盟產學研資源互聯互通的優勢。
3、
國產商用飛機,又有新進展
6月5日,加注我國自主研發生物航空燃油的國產商用飛機,在上海浦東機場和山東東營機場完成首次飛行任務,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綠色航空技術應用取得重要進展。
試飛所使用的航空燃料主要是餐飲廢油,也就是“地溝油”提煉而成,并以40%的比例與普通航空燃料調和。這次成功試飛,不僅驗證了國產生物航空燃料與國產商用飛機的兼容性、安全性,也為以后生物航空燃料進行商業化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
生物航空燃油是一種以可再生資源為基礎的航空燃油,原料主要包括椰子油、棕櫚油、麻風子油、亞麻油等植物性油脂,以及微藻油、餐飲廢油、動物脂肪等。與普通航空燃油相比,全生命周期可降低85%的碳排放量。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航空燃油年消費量約3000萬噸,若全部以生物航空燃油替代,一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50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5億棵,或者超過3000萬輛轎車停開一年。
我國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個擁有自主研發生物航空燃油技術的國家。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生物航空燃油生產、認證、應用體系。我國首套年產10萬噸生物航空燃油裝置,在鎮海煉化成功進行規模化生產。
文章來源公眾號:江南智造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