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日地方兩會密集召開,部分省份公開了2023年財政收入,東部6省份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依然穩居前六,分別是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山東和北京。
2023地方財力榜六強省份
根據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廣東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39萬億元,增長4.3%。這一收入規模在31個省份中繼續位居首位,廣東自1991年以來已經連續33年占據榜首。
根據江蘇財政廳數據,2023年江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930億元,增長7.3%。這一收入規模穩居全國第二。根據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浙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7%。這意味著2023年浙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為8602億元,位居全國第三。
蘇州
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上海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3%。這意味著上海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為8316億元,位居全國第四。
根據今年山東省預算報告,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65億元,比上年增長5.1%。山東財政收入規模位居全國第五。北京市今年預算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為6181億元,同比增長8.2%,規模和增速均為八年來最好水平。北京財政收入規模位居全國第六。
與2022年相比,上述東部6省財政收入規模排名沒有變化。2023年東部6省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規模約5.4萬億元,占31省地方預計收入總規模比重近半。
2023年東部6省份財政收入均實現增長,這一方面反映了經濟穩步復蘇帶動了財政收入保持增長。另一方面,受2022年大規模退稅減稅等影響,基數相對較低,也客觀上推高了2023年收入增速。
2023地方債發行排行榜出爐
根據中債資信統計數據,2023年全國共發行地方政府債券9.33萬億元,同比增長26.8%。地方政府合法舉債主要渠道為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這一規模首次突破9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地方政府債券按用途分為新增債券和再融資債券。前者資金主要用于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后者資金用于償還到期地方政府債券本金或存量債務,即“借新還舊”。一般來說,地方財政實力越強,債務風險越低,承擔中央重大項目支出越多、融資需求越大,就能獲得更多的新增地方政府債券。
廣東經濟發達,財政實力雄厚,財政收入規模連續33年領跑全國,債務風險低,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又是國家重點支持區域,融資需求大,因此獲得新增債券發行規模全國最高。2023年山東發債規模繼續位列第二,超6300億元。這主要由于山東也是經濟大省,財政實力較強,債務風險較低,能獲得較多新增債券。湖南發債規模從2022年第十名躍居到2023年第三名,超4600億元,同比增長超六成。
長沙
長三角方面,江蘇發債規模位列第四;安徽發債規模大幅增至超4400億元,緊隨江蘇位列第五。安徽發債規模大幅攀升,主要也是再融資債券規模大增。浙江發債規模在4000億元左右,位列第十名。上海發債規模為119.6億元,位列二十七名。
金華蟬聯這個“第一”
2023年,哪些城市的快遞業務量比較大?
根據國家郵政局近期公布的快遞業務量前50城市情況表,金華(義烏)市、廣州市、深圳市、揭陽市、杭州市、東莞市、上海市、汕頭市、蘇州市、泉州市位居前十,北京市、武漢市、成都市、溫州市、佛山市、鄭州市、石家莊市、寧波市、臨汾市、臺州市位居11到20。
一個城市的快遞業務量,也跟當地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相關。快遞業務量大的城市,往往具有一些特征,比如周邊是制造業基地,生產大量的產品。其次,城市有很大的批發市場,批發市場比較多,快遞量就大,因為批發市場原來是線下,現在大量走線上。此外,淘寶村比較多的地方快遞也更多。
快遞業務量前50城市中,金華(義烏)市以118億件位居第一。這其中,義烏快遞數量占金華的比重非常高。早在2020年,義烏快遞數量占金華全市的比重就已經接近八成。作為“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商戶云集,各類小商品琳瑯滿目,并走向世界。近年來義烏積極向電商轉型,快遞數量、電商直播都很突出。
義烏
從近年來的變化來看,2015年至2016年金華市快遞量還徘徊在全國第六位,2017年開始發力加速跑,連續超越杭州和北京。2018年超過深圳和上海,僅次于廣州,居全國第二。至2020年,金華快遞量以90.1億件躍居全國第一,并且連續三年位居第一。
逆襲清北,
中科大登頂內地高校第一
近日,自然指數官網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數排名(統計時間節點為2022.9.1-2023.8.31)。最新自然指數排名中,哈佛大學位居全球高校第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居全球高校第2,內地高校第1位。
具體來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638.07的分值,強勢位居內地高校第一,全球高校排名位居第2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位居國內高校第二位,全球排名達到第3位;南京大學占據內地高校第三位,全球高校排名達到第4位。
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于2014年11月首次發布,是依托于全球頂級期刊(《自然》系列、《科學》《細胞》、醫學等145種期刊),統計各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的數據庫。運用這個數據庫,可以根據各機構的論文發表數量及類別來進行排名和期刊索引。目前,自然指數已發展成為國際公認的能夠衡量機構、國家和地區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產出與合作情況的重要指標,在全球范圍內有較大影響力。
城市動向
曹德旺“落子”合肥,
將投資57.5億元
1月26日,福耀玻璃發布公告,擬出資在合肥設立三家全資子公司,總投資57.5億元,進一步擴大公司的生產和銷售規模,滿足汽車市場對公司汽車安全玻璃、汽車配件玻璃不斷增長的需求。
合肥
據福耀玻璃公告,此次擬投資設立的三家全資子公司,分別為福耀玻璃(合肥)有限公司、福耀玻璃(合肥)配件有限公司和合肥福耀浮法玻璃有限公司(暫定名),建設汽車安全玻璃項目(OEM配套市場)、汽車配件玻璃項目(ARG售后維修市場)和優質浮法玻璃項目,配備先進的現代化生產設備,最終形成年產汽車安全玻璃約2610萬平方米的生產規模和兩條優質浮法玻璃生產線。
據了解,2610萬平方米的產能約占到該公司2022年度汽車玻璃產量的20%。福耀玻璃在項目投資方面一向被投資界評價為謹慎,“汽玻大王”曹德旺為何此時會看中安徽,在合肥擴大產能?
福耀玻璃在公告中表明了落子緣由:安徽位于中國東部的中心地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發展潛力巨大,聚集了比亞迪、奇瑞、大眾、蔚來、江淮、長安等眾多整車企業。近年來,合肥汽車產業處在高速發展階段,新能源賽道更為突出,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為全國唯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市。
浦東新區,再啟改革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提出,要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賦予浦東新區更大自主權,支持推進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
據悉,《實施方案》圍繞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人才高地建設、政府職能轉變、超大城市治理等重點領域,在制度型開放、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營商環境、城市治理等方面共提出23條改革舉措,要求扎實推進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到“十四五”期末,制度創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一批標志性改革成果在面上推廣。到2027年,基本完成試點任務,制度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浦東新區開發開放34年來,又一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改革措施,對浦東新區乃至上海市的改革開放都將產生重要影響,同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重要示范引領。
長三角動態
長三角,突破30萬億
1月23日,長三角三省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出爐,長三角GDP成績單也隨之齊齊亮相。
首先來看經濟總量。根據各地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滬蘇浙皖分別實現GDP4.72萬億元、12.82萬億元、8.26萬億元、4.71萬億元,總規模30.51萬億元,約占全國GDP總量的24.2%。自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長三角地區GDP占全國比重一直穩定在24%左右。
太湖
綜觀產業發展,過去一年,長三角無一例外,都在制造業上“做足文章”。上海方面,盡管第三產業是其優勢產業,但在2023年,上海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了43.9%,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6萬億元。“工業重鎮”江蘇2023年制造業增加值4.66萬億元,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到41.3%和49.9%,13個設區市全部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百強市。
浙江方面,2023年制造業投資增長14.1%,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8個百分點,實際使用外資增長4.8%,其中制造業使用外資增長85.8%。安徽“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11.6%,具體來看,新能源汽車產量86.8萬輛,增長60.5%;光伏制造業營收超2900億元、升至全國第3位;鋰離子電池制造業營收突破1000億元、增長15%左右。
余杭,重回“浙江之巔”
1月25日,杭州市余杭區公布了2023年經濟運行數據:地區生產總值(GDP)2936.43億元,總量居浙江區(縣、市)第一;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5%。2022年度GDP勇奪冠軍的寧波鄞州區,目前尚未披露2023年GDP數據。不過,根據此前公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數據,鄞州區GDP增速為3.63%,不及全省平均。
杭州
余杭的重回浙江之巔,恰巧又處于浙江GDP邁上8萬億新臺階、杭州邁入“2萬億城市”的關鍵時刻,余杭接近3000億元的經濟總量,占了浙江的3.5%,占了杭州的近15%。從這一視角審視,余杭再次問鼎“浙江經濟第一區”,更有不一樣的意義。
具體來看其各項經濟數據,服務業方面,增加值總量全省第一,增長10.3%。其中,以信息軟件業為主體的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1%,金融業增加值增長21.9%。工業經濟方面,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240.77億元,其中裝備制造業、數字經濟制造業分別增長12.0%、7.2%。此外,固定資產投資總量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增長7.6%,其中制造業投資、民間投資分別增長35.0%、19.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6.33億元。對外貿易方面,實現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16.6%;其中出口增長17.2%,進口增長8.2%。
全國第二個5000億縣級市誕生
根據江陰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披露的數據,2023年江陰GDP增速預計達到5.8%,這意味著中國第二個破5000億縣正式到來。與同為5000億縣的昆山一樣,江陰的GDP總量與貴陽、蘭州等省會城市以及寧夏相當。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蘇南模式”,到資本市場的“江陰板塊”,江陰有著“制造業第一縣”“A股第一縣”之稱。
江陰政府工作報告稱,2023年江陰市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預計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7.5%,創成無錫市級以上智能制造標桿282個;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80億元、增長4.1%;新增外資項目67個,實際使用外資11億美元;投用科創載體超80萬平方米,獲批國家、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0個。
在2023年,江陰經濟運行穩中有升,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8%,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8.29億元,預計完成規上工業產值超7000億元,41家企業入圍各類中國500強榜單,新增上市企業2家、累計達61家,實現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二十一連冠”。
文章來源:江南智造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