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工業,濟南是認真的。近年濟南重拾工業初心,終于在今年厚積薄發——前三季度,濟南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2.9%,刷新“十三五”以來新高,居全省和24個萬億城市之首。
如今,濟南再提工業強市新目標——到2025年,濟南規上工業營業收入突破1萬億元,四大主導支柱產業規模總量達到2萬億元。
全新起飛的濟南工業,如何撐起萬億雄心?
如今提起工業強市,人們很少會想到濟南。但回望過去,濟南也曾是享譽全國的工業重鎮,是少數擁有41個工業大類和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的城市之一,在工業領域創造了70多個全國第一。
濟南的工業化進程起步于1904年自開商埠,在新中國成立后逐漸騰飛。“一五”“二五”時期,濟南重型機器廠、山東拖拉機廠、濟南汽車制造廠等一批大企業相繼建立,生產出了全國第一部重型載重車、第一臺小機床、第一臺龍門刨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濟南享受著如“共和國長子”般的榮光。
輕工領域,濟南同樣輝煌,誕生了濟南輕騎、小鴨洗衣機、康巴絲鐘表、趵突泉啤酒等一批知名品牌,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濟南輕騎曾是中國最大的摩托車生產企業,生產了我國第一輛民用輕便摩托車;小鴨生產出了亞洲第一臺滾筒洗衣機;“康巴絲”石英鐘是我國第一款石英鐘,連續多年擔當《新聞聯播》報時鐘……
彼時,工業是濟南的絕對支柱,撐起了全市經濟“半邊天”。上世紀70年代,濟南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達50%以上,80年代也基本維持在40%以上。
直到90年代,濟南提出“退二進三”發展戰略,鼓勵發展城市服務業。再加上濟南在工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變革的大潮中轉型較慢,實體經濟首當其沖。
一大批工業企業開始向周圍城市,比如濱州、淄博、濰坊、泰安轉移,濟南傳統工業優勢逐漸喪失,泯然眾人。
2000年以來,濟南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都在40%以下,至2019年降至23.0%的最低值。濟南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增長遲緩,2019年營收6512.7億元,較2010年增長不足50%。整整十年,濟南規上工業營收起起落落,僅跨越了兩個千億臺階。
昔日工業重鎮泯然眾人,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比如哈爾濱和長春。但也有城市抓住新能源等產業風口,煥發工業“第二春”,比如西安和常州。濟南工業再度起飛,走的正是這條路。
2019年,濟南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工業強市”戰略,這是濟南時隔15年再度發出“工業強市”的號召。第二年,濟南又召開加快建設工業強市動員大會,發布加快工業強市建設“19條”,舉全市之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
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工業基礎,濟南決定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發展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等四大支柱產業集群,提出到2022年,四大支柱產業集群規模突破萬億。
濟南是相當努力的。比如在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領域,濟南拉起了新能源汽車產業。2020年,濟南與吉利簽署合作協議,引入新能源車生產線。2021年,濟南又與新能源汽車巨頭比亞迪牽手,建設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及零部件產業園。
為了比亞迪盡快投產,濟南在簽署協議后3個月便火速動工,到首臺整車下線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創造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濟南速度”。為了支撐比亞迪項目的用工需求,濟南專門成立省專班,在省市人社部門支持幫助下,為比亞迪在全省發布招聘崗位信息,并與聊城、德州、濱州等臨近地市人設部門對接,保障用工需求。勞心勞力,可見一斑。
再比如精品鋼與先進材料領域,濟南幾乎再造了一個濟鋼。在環保督察全面開始、散亂污企業治理、煤耗能耗壓減等多重沖擊疊加的2017年,濟鋼與鋼鐵主業切割,成為全國首家生產線整體關停的千萬噸級鋼廠,轉型發展空天信息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經過多年發展,濟鋼六大非鋼產業重新達到當年以煉鋼為主產業時的產值,等于再造了一個無鋼的濟鋼。
種種努力之下,近年濟南工業成績非常喜人——2022年,濟南工業增加值2869億元,占全市GDP比重23.9%,較2019年提升了0.9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8139.9億元,較2019年增加25%;四大主導產業集群規模順利突破萬億,達到1.4萬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濟南工業更是迎來大爆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2.9%,刷新“十三五”以來新高,居全省和24個萬億GDP城市之首。其中,受新能源汽車、重卡載貨汽車雙重因素影響,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9%,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最大功臣。
工業再度起飛后,濟南近日又出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工業強市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下文簡稱《行動計劃》),瞄準萬億目標——到2025年,濟南規上工業營業收入突破1萬億元,四大主導支柱產業規模總量達到2萬億元。
規上工業營收三年跨過兩個千億臺階,這并不簡單,但也算不上艱難。飛速崛起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便是濟南工業沖擊萬億的最大引擎。如今,濟南已形成從芯片、車燈、動力電池等零部件生產到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整車生產的全產業鏈條,2022年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規上企業實現營收692億元。
僅僅比亞迪一家企業,就在濟南規劃了全方位的智能汽車產業鏈,除了整車工廠,還有弗迪動力電池、IGBT半導體等項目,比亞迪在濟南的項目總投資達到484億元,年總產值超1100億元,預計實現稅收74.5億元,帶動就業約5.7萬人。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5年,濟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群規模要達到3000億級。如果順利實現,濟南規上工業營收破萬億指日可待。
而且,濟南還有更多引擎,比如電子信息制造業。濟南是中國服務器產業高地,浪潮服務器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二、中國第一,AI服務器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按照《行動計劃》,未來三年將推進中國算谷建設,鞏固提升服務器產業優勢,到2025年,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
在企業培育方面,濟南也不容小覷。前三季度,濟南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累計達135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瞪羚、單項冠軍、獨角獸等優質企業總量達5743家,新增和總量均居全省第一。這些力量,都將成為濟南沖擊萬億的強力引擎。
有基礎、有優勢、有目標、有雄心,濟南工業未必不能重現昔日榮光。
來源:江南智造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