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鄉村是多少帶有“土氣”的,藝術又是散發著“洋氣”的,那么,當鄉村邂逅藝術,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一夜春風,吹得千樹萬樹梨花開。此刻,走進湖州長興,春光和煦,景色明媚,還能看到不少攝影愛好者在“文藝村長”的帶領下,用充滿詩意的照片帶動美麗風景“出圈”。
前幾日,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湖州長興。吸引他們到來的,除了山水間的美景,還有首屆“藝術鄉建助推共同富裕”研討峰會。他們不約而同拋出觀點:藝術鄉建,就是要以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發揮強大動能,賦能鄉村振興。
從2023年中央的一號文件到地方的一號文件,鄉村振興都是其中最為聚焦的議題之一。今天就來談談,在鄉村振興之路上,藝術究竟有何作為?
一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批知識分子就開展起了鄉建試驗。晏陽初推行“以文藝教育救愚”,梁漱溟推進“鄉村都市化”,盧作孚倡導“以鄉村城鎮化帶動、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站在一個世紀后回望,物質遺產煙消云散,但留下來的精神遺產卻從未被時間湮滅。
今天的藝術鄉建,早已不同于百年前,有了更穩定的社會環境、更豐厚的物質基礎和更充沛的文藝力量。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僅憑“美麗顏值”當然不夠,還需要涵養“精神內核”。而藝術鄉建,則為涵養“精神內核”提供了可能。正如有藝術家說:“我們能為鄉村帶來什么?不是物質,而是精神上的撫慰,是重新發現生活的智慧。”
衢州市柯城區余東村中國鄉村美術館
鏡頭拉回到浙江。十多年前,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等的引領下,浙江鄉村實現美麗蝶變,煥然一新;2013年起,浙江文藝界先后開展了“浙江書法村”“國樂鄉村”建設,推進“浙江攝影之鄉”品牌,逐步打造了一批藝術鄉建典型示范案例。
比如,衢州市柯城區余東村,農民畫畫筆勾勒出鄉村發展之路。上世紀70年代,村里6名喜愛畫畫的農民在縣文化館老師的指導下,“白天扛鋤頭,晚上提筆頭”,開啟別具特色的美術創作。
這些年來,已有300多位村民化身“靈魂畫手”,將對家園的情感寄托于一幅幅充滿泥土味、生活味和鄉愁味的農民畫中。村口就是中國鄉村美術館,展示群眾畫作;村里古樸小巷中,墻面上“雄雞”高唱,歡騰的舞龍舞獅場景撲面。此外,農民畫更是點墨成金,發展出“農民畫+文創+旅游+研學”的文化產業鏈。從2021年起,該村農民畫及文創產品產值每年均超過2000萬元,帶動人均增收每年均超5000元。
因畫而興、以藝賦美的,還有嘉興市秀洲區勝豐村菱瓏灣、桐鄉市墅豐子愷漫畫村……去年,嘉興評選出11個首批市級藝術村落,成建制地推進“鄉村悅心”藝術村落培育行動。
如今在浙江,藝術鄉建已從早期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走在很多鄉村,仿佛置身吳冠中畫筆下的水墨江南,人在村中走,恍若畫中游。
二
鄉村為啥需要藝術?在筆者看來,“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或許是對此最好的注腳。
不可否認,在推進鄉村發展的過程中,藝術的現代化觸角在鄉村尚未普遍蔓延,鄉村文化資源的附加值還沒被充分挖掘。比如,部分地區的鄉村陷入了“千村一面”的怪圈。有人甚至寫下打油詩,“臨街是白墻,村頭建牌坊。廣場和亭子,村村一個樣”;有的地方,“植入”藝術元素后,出現一些洋不洋、土不土的項目,令人啼笑皆非......
鄉村是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一域,是許多人人生的起點和心靈的歸處,倘若鄉村社會被遺落,又何談回歸精神原鄉、詩意棲居?
因此,藝術與鄉村并非偶然的“情緣”。讓藝術激活鄉村閑置資源,催生農村產業變遷,讓藝術和鄉村從邂逅到相依、相融,讓鄉村文脈通過藝術行為、審美認知得到創新性傳承,是藝術鄉建應有之義。
象山縣涂茨鎮湯岙村稻香音樂節
作為一項循序漸進的系統性工程,浙江的藝術鄉建在縱向發展上大致可分為三個版本:
先說“塑形”版。通過藝術植入來改變鄉村環境與面貌,是最直接的方式。和美宜居的鄉村生活,離不開“硬件”的提升。這些年來,我們看見大片花海綻放在鄉村,也看見“鄉村影像藝術季”“父親的水稻田”等在地藝術項目的實施,一個個藝術節、工作室等植入鄉村,成為別具一格、可視可感的符號,讓鄉村特色入眼入心。
再說“賦能”版。提升村民對美的領悟,留住“原鄉人”、召喚“返鄉人”、吸引“新鄉人”,是藝術鄉建的第二個層級。比如,永嘉上日川村受地方鄉賢、北大博士后周建朋改造自家老宅的啟發,啟動“箬溪國際藝術村”建設,開辦藝術市集,打造鄉村美術館、圖書館,邀請藝術家工作室入駐。村民有了新的就業渠道,游客有了前來游玩的理由,更多鄉賢逆流而上、情歸桑梓。
最后說“共生”版。在眾多藝術鄉建實踐中,“共生”一詞被頻繁提及。而要做到共融共生,則需要村民在體驗美之外去主動創造美。佇立在被拯救的松陽老屋前,人們常常會被其散發的嶄新生命力所震撼。如今,村民們不再將老屋一租了之,而是當起了藝術家們的“合作者”,學著“修復”老物件,描摹心底最本真的老屋生活。
在浙江,藝術鄉建成為活化鄉村歷史文脈的“催化劑”,打通城鄉要素資源的“連接橋”,促進鄉村整體振興的“助推器”。一個個鄉村,通過藝術找到了新的生命坐標。
三
藝術家扎根鄉村、融入生活,村民主動參與建設、獲得認同感,產業發展、鄉風文明……或許都是打造“藝術鄉建示范村”的硬性標準,但是,“示范之路”絕對不能被簡單復制。藝術鄉建,講究方式方法。
那么,藝術鄉建到底應該怎么建?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村村各美其美,不能一刀切。浙江大地上,村莊星星點點,從南到北,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各異;從東到西,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有的適合“單打獨斗”,有的適合“組團發展”。
但每個鄉村都蘊含自身獨特的氣質。比如,長興縣小沉瀆村蘊含文學氣質,而江山市大陳村擁有的是音樂氣質;蘭溪市游埠鎮富含攝影潛力,而德清莫干山、溫州市鹿城區樟里村則是得天獨厚打造綜合型藝術村的寶地。
所以,在積極推進“藝術鄉建”全覆蓋的基礎上,也要因地制宜謀發展。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過程,就是逐步破除“千村一面”的過程。
藝術鄉建不是一陣風,而是一條路。前些年,某些村莊看到網紅墻繪能吸引游客“打卡”,便不顧實際條件,大興“涂鴉”之風,將藝術作品生硬地放置于鄉村,一心想著把風口變現,制造出一個個可消費的“美麗鄉村”。但是,這樣的虛假圖景卻是與地域文化割裂的,更與村民的真實生活毫不相關。
“藝術”是手段,“鄉建”才是目的,“網紅”帶來的流量只是一時的,“長紅”的“留量”才真正被需要。只有將藝術重新納入鄉村、納入村民生活,激發鄉村與村民的“自我造血”功能,傳統村落才能生生不息。
“一廂情愿”的藝術鄉建走不遠。鄉村不是藝術家們的“造夢工廠”,而是村民的安居樂業之所;鄉建不是藝術家的“獨奏”,而應該成為村民與藝術家的“交響”。在鄉村中,村民是最鮮活的元素,鄉建做得好不好,村民最有發言權。因此,在相關項目啟動之前,應該摸清村民們真正喜歡什么、需要什么。
除了“富口袋”,還應“富腦袋”。藝術鄉建,不僅要有產業的興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如果不顧文脈傳承,只看眼前利益,隨意破壞古建古跡,大肆興建現代化產業,那么源自鄉土的“真善美”、鄉村振興的“精氣神”便無處可尋。鄉村的文化土壤越深厚,鄉民才能更好地扎根其中,與故土故園產生更牢固的情感聯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更不能落下農民自身觀念的現代化。而實踐也證明,只有讓藝術深深扎根鄉村大地,才能流露出真摯的情感,才能產生動人心魄的力量。
詩和遠方,總要多花些心思才能抵達。“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未來正在向我們闊步走來。
文章來源:浙江宣傳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