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終有挖盡時,綠水青山將永續。
盛夏時節,三門峽靈寶,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湛藍湛藍的,流云在頂上奔涌,綠意在群山蕩漾,萬籟俱寂中,忽聞群鳥弄聲。
猛地,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油然而生。這還是那個昔日里千軍萬馬來淘金的小秦嶺嗎?
小秦嶺為人熟知的,是那張金名片——全國第二大黃金生產基地主產區。
小秦嶺不為人知的,是它的特殊地位——矗立于黃河大“幾”字形拐彎處,乃黃河中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
半個多世紀來粗放無序的黃金開采,讓小秦嶺由綠樹繁茂、鳥語花香變成了渣坡滿山、河水混濁。
還小秦嶺以寧靜,還母親河以清流。4年多來,一場再造小秦嶺的生態文明捍衛戰,成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的生動范例。
金山終有挖盡時,綠水青山將永續。小秦嶺的新生,帶來諸多啟示。
抉擇:向小秦嶺開戰
這是記者四赴小秦嶺。最近的一次是今年3月底,其時,運渣的大卡車一趟趟開往山下,回來時滿載一車車土。
在棗香苑1100坑口附近,鏟車、鉤機一刻不停地挖渣、固渣,工人們馬不停蹄地挖坑、栽樹。曾經,這個運轉了20多年的坑口,附近有216間工房,礦渣300多米長,20多米寬,最高處21米,堆積如山的渣石甚至把旁邊的棗香河河床抬高了5米多。
如今,這里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棗香苑”,石徑通幽處,花紅樹綠。被水泥封堵的坑口下方有一胳膊粗的小洞,從中鉆出的山泉水,聚成一汪清泉,魚兒歡快地游來游去。
在此生活了20年,護林員王科峰見證了小秦嶺這兩年的變化——
林區負氧離子平均含量增加到每立方厘米21800個,是世衛組織空氣質量一級標準的10倍……
11種新分布的植物被發現,珍稀瀕危的靈寶杜鵑林竟拔出幼苗;
一度難覓蹤跡的林麝、豹貓、黃喉貂、勺雞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相繼被布設于林間的紅外相機捕捉到……
喧囂遠去,生靈歸來。小秦嶺安靜了,小秦嶺又“熱鬧”了,恢復了它本來的模樣。
4年前,履新之際,三門峽市委書記劉南昌在群眾留言板上了解到,因礦山開采,小秦嶺滿目瘡痍、污水橫流、人畜患病。實地查看后,心情更加沉重。他看到的是這樣一個“五彩三門峽”:“河水是‘五彩’的,上游段黃色、灰色、白色占主體,中間逐漸有黑色、紅色。”
與此同時,剛履職滿月的市長安偉被原環保部請到北京約談。“難看的”衛星遙感圖片一張張看過來,他心里仿佛墜了塊大石頭。
這座藏金埋銀之地,曾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數據顯示,1975年—2015年,小秦嶺區域累計生產黃金450余噸,與之相應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三門峽經濟高速增長,最快的一年GDP增長33%。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一邊是資源型城市對礦產資源的高依賴,一邊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必答題。三門峽其實是沒有選擇的。
痛定思痛,唯有壯士斷腕,背水一戰!不講理由,不找借口,三門峽迅即寫下承諾書,立下軍令狀,向小秦嶺開戰!
從2017年開始,三門峽市委市政府連續三年將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列入全市“攻堅戰”之一,三年內要達到“老問題逐步解決、新問題不再產生、生態環境總體向好”的整治目標。
攻堅:再造小秦嶺
車在渣石鋪就的山路上艱難爬坡,讓人真切體會出“砥礪前行”一詞的原始之意。
這樣的路,三門峽市林業局局長駱雪峰走過無數次。三年前,時任市信訪局副局長的他臨危受命,擔任小秦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挑重擔需要硬肩膀,市領導看重的正是他敢想敢干的沖勁兒。
在礦山環境整治中,最大的挑戰是封礦口。
此前,小秦嶺地區曾先后組織各種規模的治理整頓19次,均沒能治根。保護區內有11個礦權單位,礦權設置久遠,利益多元,不僅有央企、本地國企,還有眾多私企。一個坑口的年利潤涉及上千萬、上億元,財路被切斷,企業難接受。
而且,此次礦山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原則是“誰礦權誰負責、誰受益誰清理、誰破壞誰恢復”,不僅要挪金窩,還要掏腰包,怎一個難字了得!
有組織律師團“要說法”的,有夜里把保護區堵上的坑口扒開的,有玩“失聯”的,有硬挺著不干的。
時任三門峽市副市長的牛蘭英分管小秦嶺礦山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一開始,工作推進緩慢,她經常上山“批評人”。一次,她找到一家金礦企業負責人,劈頭蓋臉一頓:“我不管你是誰。企業咱得有社會責任感,過去你把錢挖走了,現在生態恢復是咱共同的事,可不能光指著政府。”
這位女性市領導對工作較真,“不講面子”是出了名的。“為啥要批評你,你級別比我高,年齡比我大,但沒干好。上星期來是這樣,這星期來還是這樣,叫你分管這工作你也會批評我。下星期我還上山看,再這樣我們要采取過硬措施了。”
老鴉岔金礦是保護區自己管理的企業,其他礦權單位都盯著。保護區刀刃向內,先行一步立標桿。千方百計撤除設備、遣散人員、封堵坑口后,開始艱難的生態恢復之路。
拉渣、固渣、降坡、排水、覆土、覆網、種草植樹,一個環節也不能少;降坡坡度30度左右、覆土厚度不低于30厘米,兩個指標均須滿足。
石頭窩里種樹,最缺的是土,最難的是護土。駱雪峰說,一車土運上山要花1000元左右,非常金貴。為了保土,他們采用“梯田式”“之字形”降坡治理渣坡,在渣坡上固定擋板、修排水渠、鋪濾網防覆土流失,在每個樹坑底部鋪設可降解無紡布固土保墑。
這一番費盡心思的探索創新,有效解決了小秦嶺復雜條件下的生態修復難題。
1770坑口就是當時的示范點之一。如今,梯田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紫色的苜蓿花開滿山坡,間植的華山松亭亭如蓋,曾經高達30米、長約500米的亂石堆已不見蹤跡,一派生機盎然。
牛蘭英說,每個溝的示范點建成后,就召集礦權單位開現場會——“大家都按這個標準干。”
使出硬手腕,打出溫情牌,通過一系列宣傳引導工作,礦權單位逐漸從“不想治、不會治、被動治”轉變為“必須治、按樣治、主動治”,承擔起植被恢復的主體工作。
從2016年3月至今,在小秦嶺的溝溝岔岔,共有77萬人次投入到礦山治理修復的工作中,累計投入資金1.89億元;
1000多個坑口被關閉,1.4萬個生產生活設施被拆除;
固定礦渣2065.5萬噸,清運礦渣520.2萬噸,13萬輛次運渣車首尾相連,能從小秦嶺一路排到北京;
栽植苗木75.7萬株,播撒草種1.4萬公斤……
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普通員工,在小秦嶺采訪期間,我們遇到的幾乎每個人,提起這些數字都如數家珍,談到那段歲月,無不充滿激情,每個人都有一串故事要講。
怕千里之外運回的華山松樹苗被大雪凍壞,馬隨義、李東生兩位老職工把自己的被子拿出來為樹苗“保暖”,自己在電爐旁坐了一夜;金盛礦業一位姓黃的礦長三個月沒下山,被曬得黑瘦,大家從叫老黃改口叫“老黑”;文峪金礦50名突擊隊員24小時輪番作業,晚上頭戴礦燈“上陣”,兩天高標準栽植3600棵苗木……
青山無言,流水無聲,但透過眼前的繁茂葳蕤,我們分明看到了他們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堅定踐行,感受到了攻堅克難、百折不撓的勇氣。
轉型:續寫大文章
在王科峰眼中,人走了,山綠了,水清了,鳥來了,美麗的小秦嶺回來了,50多年礦山濫采造成的生態破壞問題得以遏制,小秦嶺終于守得云開青山明。
在劉南昌眼中,全市特別是靈寶加快實現發展轉型才是小秦嶺問題持續得以解決的關鍵。
此次礦產整頓,給靈寶經濟帶來斷崖式損失。被譽為“中國金城”的靈寶,以黃金為基礎搭建了產業集群。不再像以往那般掘金,數十萬人口的飯碗怎么辦?靈寶GDP占三門峽市的三分之一,稅收占三分之一強,靈寶興,三門峽興;靈寶難,三門峽難。
某種程度上,靈寶能否順利轉型對三門峽來說具有全局意義,也是決定三門峽生態立市戰略能否成功的關鍵。
在靈寶市豫靈鎮豫靈產業園,有一家在有色金屬冶煉方面全球技術領先的“巨無霸”——國投金城冶金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能把復雜難處理的金精礦吃干榨凈,一次處理過程可提取12種有價元素。
2016年年底國投礦業投資有限公司進入前,國投金城冶金的前身靈寶市金城冶金有限責任公司仍掙扎在轉型的痛苦中。在三門峽市委市政府牽頭協調下,公司成為國投礦業的控股投資企業。搬來了央企“救兵”,公司涅槃重生,應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實現金銀銅98.5%以上的高回收率,三個月即實現盈利。如今,這個“巨無霸”企業為靈寶的轉型發揮了支撐作用。
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銅箔產業,日漸成為靈寶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又一新興支柱產業。隨著金源朝輝銅業有限公司、鴻宇電子有限責任公司、寶鑫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個骨干銅箔企業新項目的投產落地,今年年底靈寶銅箔產業在國內高端銅箔市場占有率預計能達到一半。
一方面改造升級傳統冶煉行業,培育新興產業,打造以寺河山為中心的高端蘋果生產帶,積極推進產業轉型,一方面繼續整頓礦權,多渠道解決小秦嶺地區轉產后10多萬人的就業問題,加快靈寶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進程。
小秦嶺的治理絕不限于小秦嶺。劉南昌說:“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綠水青山,這背后是一系列組合拳,也是一種堅強的意志和定力在支撐,否則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自小秦嶺蜿蜒而下的雙橋河,穿越豫靈鎮直奔黃河。曾經,泛著金屬光澤的河道寸草不生,人們避之不及。7月23日,采訪組在河邊邂逅一位鳥類愛好者老李,在他的相機鏡頭里,一群白鷺正在閑庭信步,那里水草豐茂,水質清透。老李的臉上洋溢著笑容:“水清了,鳥來了,鳥幸福,我們也幸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流域存在的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
包括雙橋河、棗香河等5條發源于小秦嶺的黃河一級支流,從渾濁到清粼的變化,正是小秦嶺從千瘡百孔到綠意蔥蘢的嬗變過程,也映射出靈寶乃至三門峽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高質量發展不斷前行的腳步。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小秦嶺這一仗打得很辛苦。令人振奮的是,在小秦嶺治理恢復取得初步成效之時,河南迎來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作為黃河中部水源涵養地小秦嶺流下的道道清流讓人欣慰。
這是一場持久戰。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僅是一種歷史擔當,更是一種自我革命,不只是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等高質量發展需要的變革,更需要推動生產方式、治理方式、生活方式等的革新。要想成為真正的綠水青山,為子孫后代留下“挖不盡”的金山銀山,小秦嶺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篇轉型的大文章還需慢慢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