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在回暖?2019年增加值占比和增速雙雙上升!
時間:2020-01-18來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走進經濟生活里的一切
導讀:金融業似乎正在回暖。
數據顯示,2019年金融業增加值7.7萬億,約占GDP的7.8%,這一比重相比上年回升0.3個百分點。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記 者丨楊志錦
編 輯丨曾芳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金融業似乎正在回暖。
國家統計局1月18日公布的2019年四季度和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結果顯示,2019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速為7.2%,其增速僅次于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高于其他行業,金融業增加值增速相對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增速相比上年提升2.8個百分點。
由于金融業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其占GDP的比重也出現回升。數據顯示,2019年金融業增加值7.7萬億,約占GDP的7.8%,這一比重相比上年回升0.3個百分點。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金融業增速不但快于經濟增速,也快于第三產業增速,金融脫虛向實仍未明顯改觀。2019年金融業對GDP同比的拉動作用大概在0.6個百分點左右,高于過去3年水平。
占比為何由降轉升?
所謂“金融業增加值”,是指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金融部門在一定時期內通過提供金融服務創造的國民財富價值總量。和其他行業一樣,金融業增加值同樣為國民經濟創造GDP。
回溯來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波動的,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2000年至2005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速低于GDP增速,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低且持續回落,從4.8%降至4.0%。
2、2006年至2015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占比逐步提高,2015年達到8.4%的峰值。
3、2016年-2018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速再次低于GDP增速,占比再次回落,2018年降至7.5%,三年間累計下降了0.9個百分點。
4、2019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速再次高于GDP增速,占比回升。
“2015年以前,影子銀行繁榮,部分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帶動了金融業增速和占比的提高。”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溫彬稱,“不過2016年來,金融開啟強監管周期,去杠桿、去通道使金融空轉減少,金融業增加值增速和占比有所下降,這實際上反映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在提升。”
對于2019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速和占比再度回升,唐建偉認為,這和去杠桿的政策節奏和力度調整有關。
唐建偉表示:
“前兩年去杠桿力度比較大,給實體經濟帶來一定壓力,因此2018年下半年開始調整為穩杠桿。從實際數據來看,2019年宏觀杠桿有所上升。實體部門的杠桿率回升,體現為金融業增加值增長。”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三季度末宏觀杠桿率為251.1%,相比2018年末上升7.4個百分點。報告預計,2019年全年實體經濟杠桿率升幅在8-10個百分點。此前的2018年,宏觀杠桿率微降0.3個百分點。
去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課題組發表《我國金融業增加值規模較大的原因和效果》一文稱,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比在國際上仍處于較高水平。這種偏高與我國經濟結構特點和發展階段有關。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儲蓄率高,金融機構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規模大。
二是中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為主,金融機構在其中承擔的風險多,提供的服務也多,由此帶來較多的金融業增加值。
三是,金融業增加值核算時未考慮潛在的損失,因而存在高估的可能。
課題組認為,從長遠看,伴隨著中國儲蓄率趨于下降、直接融資發展、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力度加大,這一占比總體上將趨于下降。
金融業盈利向好
中國金融業增加值核算主要分為年度核算和季度推算兩種。年度核算頻率為每年一次,通常采用收入法進行核算,按照“法人經營地”原則,即各法人單位按照實際生產經營地向所在統計機構報送統計報表,通過對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四個指標數據進行匯總核算得到金融業增加值,再以生產法進行理論驗證。
換言之,年度金融業增加值核算可以簡化為以下公式:
金融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
具體核算中,將金融業分為銀行業及其他金融活動、證券業、保險業、其他金融業四類。以體量最大的銀行業為例,部分銀行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19年凈利潤增速創出近年新高,顯示營業盈余明顯修復,對金融業增加值形成貢獻。
比如平安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2019年凈利潤增速(快報數)分別為13.60%、15.28%、8.66%、7.87%,增速均創五年新高。
唐建偉表示,近些年來我國金融業的高增長是在制造業下滑的情況下發生的,金融業發展速度可能超出了實體經濟承受能力,需要謹防金融空轉和泡沫風險。金融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這意味著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繼續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促使金融業回歸本源,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