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樓市穩定態勢地方政府還須“有為”
時間:2025-06-03來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國家統計局5月19日公布的房價指數也顯示,4月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中,22個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上漲,上海再次以0.5%的合理漲幅成為“領頭羊”。新房價格保持著良性的漲幅,二手房價格也同比漲幅0.1%,房價的溫和漲幅,進一步強化了開發企業、購房者對于“好房子”的預期和信心。
這其實是有跡可循的。在世界經濟不確定的大環境下,靠譜的經濟發展、靠譜的宏觀政策、靠譜的微觀措施,都會給樓市注入了更多的確定性。2025年一開年,上海為了全力鞏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勢頭以及穩住樓市,在延續一批、優化完善一批存量政策的基礎上,制定了一批增量政策,比如用好用足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推動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擴圍增量,支持企業并購重組,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聚焦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戰略性產業、土地儲備等領域,加強專項債券項目儲備,積極向國家爭取專項債券額度,開展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還比如優化完善房地產政策,全面提速“兩舊一村”改造和城市更新,即全面完成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的改造工作,確保完成31萬平方米不成套舊住房的改造任務,并啟動25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同時實施商務樓宇更新提升行動方案,增加優質住宅用地的供應,致力于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高品質住宅。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目前樓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樓市還需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進一步形成合力。當前,是持續用力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添柴加薪”的關鍵時期,各地既要用好“看不見的手”,讓市場在“好房子”和滿足改善性、剛性住房消費需求領域都充分發揮作用;也要用好“看得見的手”,及時維護市場秩序,在穩住樓市的關鍵時候各地政府就是要挺在前面發揮好底線保障作用。
在調研采訪中我們發現,一些地方、一些干部因為習慣了過去房地產市場大繁榮時的坐等“靠房吃飯”,反而在市場深度調整期感到“無能為力”,雖然在主觀上抱有干事的意愿,卻因缺乏干成事的本領而常常陷入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的窘境。這些現象要么因為經驗不足,要么動力不足、信心欠缺,又或是因為缺乏方法、路徑不明,在面對復雜的市場局面、處理棘手問題時顯得捉襟見肘、疲于應對。
平心而論,城市確實有層級之分,但是不能只看到差距,而忽略了希望。每一個城市在應對樓市新情況時,更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面對房地產市場還處在正常調整和鞏固穩定態勢階段,要有一份平常心,也要多一份進取心、自信心。從宏觀面看,我國一季度經濟增速5.4%,顯示出強勁的韌性,房地產市場發展從來都有賴于經濟基本面的向好。從國際看,據高盛預測,美國關稅政策對中國二手房市場產生了初步影響,出口依賴度高的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周環比跌了10%,這與出口依賴度最低的城市+12%和其他城市+4%的走勢明顯分化。這方面的影響往往被人們忽略了,因此看到個別出口依賴度高的城市出現房屋交易下滑,就認為是市場自身問題,也認為是整體情況的代表,這是有失偏頗的。對于樓市發展要堅持“全面看,有兩面;兩面看,就全面”。絕不能只看到市場上的一面及其觀點,也不能以一面情況與觀點看問題而陷于“不善為”的境地。
人們常常說:行百里者半九十。當前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就是如此情形,越接近成功越困難,因此越要堅持到最后、越要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去爭取更大的勝利。尤其是在推進城市更新,推動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以及“以購代建”去庫存等這些工作上,一手抓中央政策落實,一手抓地方政策創新。比如通過延續稅費減免、購房補貼與公積金貸款額度提升等優惠政策,比如以產業和人口為抓手通過配套人才住房、優化職住平衡等方式,滿足人才和新市民人口的住房需求,再比如,繼續調減購房限制性措施。
當此樓市關鍵之時,社會關注度高,百姓期待指數也高。為什么這么說?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前不久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將“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作為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的組成部分,凸顯了保障財產性收入合理增長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財產性收入指個人或家庭通過擁有的動產(如儲蓄存款、有價證券、知識產權等)和不動產(如房屋、土地、收藏品等)參與社會生產與生活活動所獲得的報酬,這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穩住樓市的影響面既廣又深。
無論是從穩住樓市、提振消費、擴大內需,還是拓寬人民財產性收入渠道以及發展地方經濟,樓市政策的不斷創新改善,就是檢驗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互動配合的標準。只有樓市消費和發展的堵點層層打通了,市場和消費才更有活力,何愁市場不好,又何懼外部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