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500億出售48座萬達廣場
時間:2025-05-27來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點擊: 次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信息顯示,5月6日,太盟(珠海)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高和豐德(北京)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等收購北京銀河萬達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等48家公司股權案獲批。此次的出售涉及大連萬達直接或間接持有的48個萬達廣場項目公司100%股權。
一、交易本質:短期續命與輕資產轉型的雙重邏輯
此次交易涉及的48座萬達廣場覆蓋北京、上海、廣州等核心城市,交易金額達500億元,收購方包括太盟、騰訊、陽光人壽等多元主體。從短期看,這筆資金能顯著緩解萬達的流動性危機——截至2024年三季度,萬達商管的短期債務(含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高達400.84億元,而貨幣資金僅151億元,現金缺口明顯。交易完成后,萬達的現金儲備預計增至650億元以上,可覆蓋2025年上半年約200億元的債務兌付需求,避免債務違約引發連鎖反應。
但更深層看,這是萬達自2017年開啟的“輕資產戰略”的延續。萬達試圖通過出售重資產保留運營權,轉型為“商業服務商”,但這一路徑如今已陷入“賣血求生”的悖論:輕資產模式依賴租金分成和管理收入,而疫情后消費疲軟、商業空置率攀升(2024年萬達商管收入同比僅增3.2%),疊加房地產行業下行,萬達既需賣資產換現金流,又需證明輕資產運營的可持續性,兩者形成矛盾。
二、萬達的困境:債務高壓、對賭失敗與資產縮表
債務高壓與對賭協議反噬
萬達的債務壓力源于珠海萬達商管港股上市失敗觸發的對賭協議。根據協議,萬達需向包括太盟、碧桂園、蘇寧等在內的投資者支付巨額回購款(如永輝36億元、蘇寧50.4億元、融創95億元),涉訴金額累計超180億元。此外,2025年上半年需償還的公開市場債券及私募債規模超200億元,而萬達商管2024年三季度短期借款同比激增190%,融資能力因股權凍結(累計凍結金額突破157億元)進一步受限。
資產縮表與流動性絞殺
自2017年出售文旅和酒店項目以來,萬達已累計出售超過60座萬達廣場。此次交易雖能回血500億元,但萬達的資產規模持續縮水:2023年以“抄底價”24.9億元出售萬達酒管(含近600家酒店管理權),2024年零星出售14座廣場。資產拋售雖能短期續命,卻削弱了長期租金收入基礎,形成“越賣越弱”的惡性循環。
轉型受阻與競爭失速
萬達的輕資產模式面臨兩大挑戰:
運營能力滯后:數字化與場景創新落后于華潤萬象生活、龍湖天街等競爭對手,難以吸引新興消費群體;
租金依賴癥:2024年租金收入占比仍超70%,而商業地產租金受電商沖擊和消費降級影響持續承壓。
三、未來風險:12-18個月的喘息期與未卜的前路
此次交易為萬達爭取了12-18個月的緩沖期,但破局難度極大:
輕資產模式能否突圍:需依賴消費復蘇與運營能力提升,但當前消費市場回暖乏力,萬達在業態升級(如引入體驗式消費、IP化場景)上進展緩慢;
資本市場信心重建:萬達商管若無法重啟IPO,將難以獲得低成本融資,債務壓力可能卷土重來;
收購方意圖隱憂:太盟等資本方主導交易后,可能通過資產證券化(如REITs)或二次轉手獲利,而非長期運營,萬達的品牌價值或進一步稀釋。
四、行業啟示:地產黃金時代的落幕與民企轉型之困
王健林的命運折射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劇變:從“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的杠桿擴張,到“壯士斷腕”的被動縮表,民企在政策調控、市場下行和資本博弈中舉步維艱。萬達的案例警示:輕資產轉型需與現金流管理、債務結構優化同步推進,否則可能淪為“無根之木”。而如何平衡短期求生與長期戰略,將成為所有房企的終極考題。
結語:王健林的“斷腕”或許能暫保萬達不倒,但若消費復蘇與IPO重啟不及預期,這場“賣血游戲”終將難以為繼。留給萬達的時間,或許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