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是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常見現象。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共發生了五輪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浪潮??傮w來看,前四輪產業轉移呈現出由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或地區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或地區轉移的發展態勢。21世紀初發生的第五輪產業轉移卻呈現出產業在發達國家或地區和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之間雙向轉移的新形態。一方面,由于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顯著提升,伴隨著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尼等亞洲國家的要素成本相比中國更具比較優勢,這導致布局在中國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向東南亞和南亞國家轉移。另一方面,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為了避免制造業空心化帶來的就業不足和虛擬經濟依賴較重的問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提出“再工業化”戰略,高端制造業呈現出向美日歐等西方發達經濟體回流的態勢。
從中國國內的情況來看,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先后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振興”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為了配合三大戰略的實施,中央政府和省市各級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其成效并不顯著,東部地區的產業大規模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的現象并未出現。在經濟全球化放緩、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在第五輪產業轉移浪潮中面臨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低端制造業向東南亞和南亞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雙重壓力。對于像中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大國而言,為避免部分產業外遷帶來產業空心化的風險,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引導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漸次轉移,爭取在梯度轉移中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協調發展,這應是當前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目標。
從產業轉出地的角度,影響區際產業轉移的推力因素有:一是要素成本上升的推力。進入新世紀以來,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土地和用工成本大幅上漲,導致經濟發達地區企業的經營成本不斷攀升。顯而易見,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必然會造成產業擴散的離心力,從而導致企業作出遷移決策的動機。二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推力。經濟的不斷發展,必然對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市場需求結構產生比較顯著的變化。為了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將逐步把技術含量低、市場競爭激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到欠發達國家或地區,進而促進產業轉出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生產空間受限和環境保護趨嚴等多重壓力下,低技術、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將面臨轉移或關停的嚴峻壓力。三是市場份額擴張的推力。在企業規模較小的時候,推動企業規模增長往往采取的是“原址擴張”的方式。但隨著企業規模的逐步擴大,“原址擴張”方式將不能滿足企業市場份額擴大的需求。為此,需要更多地采取“異地擴張”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其它地區的投資機會,擴大銷售市場份額,優化生產地或銷售網絡的布局。
從產業承接地的角度,影響區際產業轉移的拉力因素有:一是營商環境改善的拉力。各國或地區可以通過簡化辦理流程、減少辦理時間、降低辦理費用等方式來改善本地區的營商環境,這有助于吸引外來企業在本地入駐。二是要素成本較低的拉力。在生產要素越豐富的地區,基于市場供求機制作用下的要素成本必然較低,因而容易吸引外部企業的遷入。三是市場需求增長的拉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市場對企業產品的需求量決定了企業或產業發展的規模。產品的市場需求量越大,相關企業就越容易獲取產品生產的規模經濟效應。因此,出于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企業必然會作出遷移到市場需求增長潛力較大地區的決策。
此外,產業轉出地、承接地的阻力也是區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影響因素。對于產業轉出地而言,促使企業繼續滯留在本地的因素重點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內容:其一,產業集聚發展的路徑依賴。在集群發展態勢較好的地區中,企業嵌入原產地生產關系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越深,因而發生產業轉移的成功概率越小。其二,沉沒成本的存在。當一項資產的專用屬性較強,特別是地理專用屬性較強時,則比較容易形成企業發展的沉沒成本。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進行遷移決策時就會慎重考慮“去留”問題。對于產業承接地而言,產業配套不完善和市場體系不健全是阻礙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經濟欠發達地區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產品結構粗放、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在這樣的生產力水平下,欠發達地區的很多產業部門還未得到充分發展,導致產業配套能力較弱,從而阻礙了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
推動區際產業轉移應該著眼于實現破解東部地區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提升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產業配套能力、健全和完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市場體系三個方面的目標任務?;诖耍覀儗τ行蛲七M我國區際產業轉移提出如下改進策略。
第一,推動集群式產業轉移。從產業承接地的角度分析,通過完善和延伸產業承接地的上下游產業鏈,實現對轉移產業的“集群式承接”可以有效破解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這是因為,產業承接地如能充分利用自身在要素成本、能源資源稟賦等方面的比較優勢,逐步推動遷入企業與本地生產要素的有機融合,同時對產業配套、市場環境等方面進行完善,即可使產業承接地形成與產業轉出地同樣有效的產業集聚效應,就有可能帶動本區域產業集群發展,進而發揮集群內核心企業的示范與帶動效應,吸引上下游配套的生產企業、研發結構、服務機構向產業承接地進一步集中,最終實現產業承接地的集群式發展,并逐步向產業鏈中高端攀升。
第二,提高產業配套能力。在提升產業配套能力方面,考慮到產業園區是我國產業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相關部門應以產業園區的產業配套能力提升為主攻方向,重點圍繞園區支柱產業和重大項目,梳理產業鏈重點企業名單,準確掌握企業的核心訴求,進一步完善政策響應機制,加強對企業在用工、用地、資金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時,注重以“補鏈”方式構筑和強化產業承接地重點產業的全產業鏈競爭優勢,以產業集群的集聚優勢和產業配套的完善優勢增強對外來企業的吸引力。
第三,培育和發展中心城市。對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而言,其重點在于中心城市的發展壯大。有必要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的發展能級,為產業轉移提供有力經濟支撐。一是提升中心城市發展規模。加強中央和省級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通過加大重大項目、重大投資在中心城市的布局顯著提升中心城市經濟總量。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強化和提升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的樞紐地位。推動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顯著提升城市公共服務發展水平。
第四,優化區域營商環境。為減少產業轉移的市場阻力,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相關政府部門應致力于為促進區際產業轉移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保障并實現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各市場主體間的平等競爭。首要前提是實現政策公平,要徹底清理各級政府在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上的價格干預政策,盡快實現同等要素同等價格,使企業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在此基礎上,構建面向所有企業的普惠性產業政策,有效減輕企業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的稅費負擔,破除產業轉移的隱形行政壁壘,實現產業轉移所需的各種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規律下自由流動。
第五,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從統籌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推動國內產業的有序轉移需要系統謀劃、循序推進,首要任務是推動區域政策從傾斜性向功能性轉變,以實現區域發展的整體性和協同性。要加強各省市之間的橫向聯系,引導和推進省際、市際之間構建基于“區際協同、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產業轉移常態化合作機制,引導各地區基于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合理分工、優化發展,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優勢互補。
文章來源:《學?!?023年第1期
原標題為《區際產業轉移的發生機制:基于“推-拉”模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