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1)》發布
時間:2021-08-24來源:中國社科院 作者:acebm 點擊:
次
7月30日,《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1)》發布會暨面向2035年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王靈桂出席發布會并講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介紹《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1)》一書主要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杜志雄主持發布會。與會學者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界定、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如何推進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豐富科學內涵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三農”問題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
王靈桂指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時起就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無論是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還是新時代新階段,始終把為廣大農民謀幸福作為初心使命。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如何解決好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如何解決好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弱項和短板、重點與難點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仍將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就提出了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構想,并將其作為“四個現代化”的基礎。此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努力探索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豐富農業現代化的內涵。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它既非農業現代化的簡單延伸,也不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有機耦合而成的既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又相互交融的整體,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魏后凱表示,農業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是農村產業現代化、農村生態現代化、農村文化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和農民生活現代化“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全面覆蓋農業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
王靈桂指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項關系全局的綜合性工程,也是一項不可一蹴而就的事業。要清醒認識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的各種挑戰,準確認識到持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難度,科學有效化解鞏固脫貧成果與生態環境脆弱的現實矛盾,及時研究如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有效銜接、如何落實推動實現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部署等新時代新課題。
多措并舉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1)》指出,要確保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分階段分類協同推進,加快補齊短板。聚焦重點領域,在生產供給、科技創新、綠色可持續、城鄉統籌、項目引領、資金投入、改革驅動等方面,提供長期有效的制度供給。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認為,下一步,應建立健全農業農村現代化制度保障體系,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從財政稅收政策、金融保險政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
科技部出臺的《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專項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5%以上;到2035年,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科技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原部長徐小青表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最核心的問題是通過機械、生物化學以及AI等技術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根據定量預測,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最大概率年均增長率為6.7%,預計2035年將達到15915美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結合農村調研實踐,從社會學角度對中國農村現狀尤其是農民現代化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應重視農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能不能實現取決于農民現代化能不能完成。
從內涵上講,農民現代化不僅指農民生活要富裕,還應涵蓋農民在文化、健康、就業、政治、社會等多個維度上實現現代化的要義?!吨袊r村發展報告(2021)》指出,現階段,推進我國農民現代化既有制度與鄉村建設層面的外部阻礙,又有來自農民自身的內部阻礙。諸多體制機制問題未得到根本性解決,農民現代化基礎淺、起點低、短板多、進展慢。因此,建議推進我國農民現代化應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為著眼點,以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抓手,著重從破除體制機制“瓶頸”、推進村莊建設與引導農民觀念行為改善三個方面著手。
推動實現共同繁榮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到2035年,要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原所長李周認為,生活富裕是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要努力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持續降低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農民群眾和全國人民一道向著共同富裕目標穩步前進。
較小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關系到現代化能否實現,屬于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指標?!吨袊r村發展報告(2021)》指出,2021—2035年應重點關注如何消除要素市場扭曲,盡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土地、勞動力、資本、信息要素市場。從國際經驗看,消除城鄉收入差距是一項系統工程,關鍵抓手是人力資本,為此需向提高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專業技術、營養攝入、精神健康等方面傾斜。
已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家,在面臨城鄉工農差距過大的問題時,紛紛開始強調農村現代化,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協同發展。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認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要進行縱向比較,也要與其他國家進行橫向比較。他將農業基本現代化定義為農產品的質量、農業生產效率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將農村基本現代化界定為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致辭。本網記者朱高磊/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介紹《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1》一書主要內容。本網記者朱高磊/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杜志雄主持發布會。本網記者朱高磊/攝
據趙劍英介紹,《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1)》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組織編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年度研究報告。本年度報告的主題為“面向2035年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為該系列報告的第6本。此前出版的5本報告相繼與國外出版社簽約,“走出去”,成為世界了解中國“三農”問題的窗口。
會議現場。本網記者朱高磊/攝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聯合主辦。7月30日,《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1)》發布會暨面向2035年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王靈桂出席發布會并講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介紹《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1)》一書主要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杜志雄主持發布會。與會學者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界定、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如何推進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豐富科學內涵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三農”問題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
王靈桂指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時起就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無論是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還是新時代新階段,始終把為廣大農民謀幸福作為初心使命。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如何解決好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如何解決好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弱項和短板、重點與難點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仍將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就提出了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構想,并將其作為“四個現代化”的基礎。此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努力探索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豐富農業現代化的內涵。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它既非農業現代化的簡單延伸,也不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有機耦合而成的既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又相互交融的整體,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魏后凱表示,農業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是農村產業現代化、農村生態現代化、農村文化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和農民生活現代化“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全面覆蓋農業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
王靈桂指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項關系全局的綜合性工程,也是一項不可一蹴而就的事業。要清醒認識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的各種挑戰,準確認識到持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難度,科學有效化解鞏固脫貧成果與生態環境脆弱的現實矛盾,及時研究如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有效銜接、如何落實推動實現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部署等新時代新課題。
多措并舉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1)》指出,要確保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分階段分類協同推進,加快補齊短板。聚焦重點領域,在生產供給、科技創新、綠色可持續、城鄉統籌、項目引領、資金投入、改革驅動等方面,提供長期有效的制度供給。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認為,下一步,應建立健全農業農村現代化制度保障體系,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從財政稅收政策、金融保險政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
科技部出臺的《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專項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5%以上;到2035年,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科技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原部長徐小青表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最核心的問題是通過機械、生物化學以及AI等技術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根據定量預測,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最大概率年均增長率為6.7%,預計2035年將達到15915美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結合農村調研實踐,從社會學角度對中國農村現狀尤其是農民現代化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應重視農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能不能實現取決于農民現代化能不能完成。
從內涵上講,農民現代化不僅指農民生活要富裕,還應涵蓋農民在文化、健康、就業、政治、社會等多個維度上實現現代化的要義。《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1)》指出,現階段,推進我國農民現代化既有制度與鄉村建設層面的外部阻礙,又有來自農民自身的內部阻礙。諸多體制機制問題未得到根本性解決,農民現代化基礎淺、起點低、短板多、進展慢。因此,建議推進我國農民現代化應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為著眼點,以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抓手,著重從破除體制機制“瓶頸”、推進村莊建設與引導農民觀念行為改善三個方面著手。
推動實現共同繁榮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到2035年,要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原所長李周認為,生活富裕是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要努力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持續降低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農民群眾和全國人民一道向著共同富裕目標穩步前進。
較小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關系到現代化能否實現,屬于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指標?!吨袊r村發展報告(2021)》指出,2021—2035年應重點關注如何消除要素市場扭曲,盡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土地、勞動力、資本、信息要素市場。從國際經驗看,消除城鄉收入差距是一項系統工程,關鍵抓手是人力資本,為此需向提高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專業技術、營養攝入、精神健康等方面傾斜。
已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家,在面臨城鄉工農差距過大的問題時,紛紛開始強調農村現代化,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協同發展。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認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要進行縱向比較,也要與其他國家進行橫向比較。他將農業基本現代化定義為農產品的質量、農業生產效率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將農村基本現代化界定為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據趙劍英介紹,《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1)》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組織編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年度研究報告。本年度報告的主題為“面向2035年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為該系列報告的第6本。此前出版的5本報告相繼與國外出版社簽約,“走出去”,成為世界了解中國“三農”問題的窗口。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