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社會藍皮書》:促進社會結構的現代化改進
時間:2021-01-0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 作者:acebm 點擊: 次12月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承辦的“2021年《社會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在北京舉行。
分析研判社會形勢
藍皮書總報告分析了“十三五”期間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就,未來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總結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影響,以及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打贏階段性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的積極成效。
藍皮書認為,5年來,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顯著,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全國就業在整體穩定的同時質量不斷提高,教育事業更加公平快速發展;“三農”事業發展和農村脫貧成果顯著,醫療衛生改革不斷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空前,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格局平穩,同時也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如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社會藍皮書》主編李培林表示,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國際發展環境日趨復雜,經濟發展的動力和約束條件發生極大改變,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經濟社會形勢影響因素的不確定性和難以預測性大大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在現代化新征程的起步階段,應該抓住時機,大力推進社會的結構改進,筑牢社會和諧穩定及未來發展的基礎。對照現代化社會結構特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萬多美元的同等發展階段,以及我國已達到的經濟結構水平,我國目前的社會結構存在兩大短板需要重點進行“結構改進”。一是城鄉結構的短板,即農民總量過多、收入過低;二是收入分配結構的短板,即收入差距過大,中等收入群體比例較低。補齊這兩大短板,一方面要通過制定社會政策和法律自上而下調整結構,另一方面要通過釋放社會活力自下而上去“建構”,從而實現“結構改進”。
展望未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認為,2021年及整個“十四五”時期,要緊緊圍繞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的任務要求,著力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體來說,要持續提高民生福祉,創造高品質生活;推動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致力于避開低生育率陷阱;大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不斷提升社會參與的能力和水平;加強有序社會流動,推動社會結構現代化改進。
關注社會民生熱點
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袁蓓蓓通過系統梳理我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進展、取得的主要經驗及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現,歸納了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就建立良好運作和“平戰結合”的治理體系、更有效地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出了針對性建議。袁蓓蓓認為,應進一步明確決策主體,完善決策過程設置,以提高決策和及時進入應急處置狀態的效率。加強預警機制在風險評估、科學預見方面的作用,完善應急狀態下資源協調和調配,加強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的核心機構能力。夯實“一案三制”核心架構,加強常態化運作,建立和持續完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治理體系。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互聯網與新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祝華新對2020年中國互聯網輿論場分析認為,2020年度的輿論熱點多圍繞新冠肺炎疫情展開。受疫情影響,經濟民生領域也涌現出諸多熱點,復工復產相關話題受到持續關注,攤販經營、“光盤行動”等一時成為熱點。國際話題數量與2019年持平,中美關系依然是貫穿全年的另一條重要線索。祝華新認為,疫情期間,中央提出“六保”,這是防止疫情演變為社會危機的應急管控舉措。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吳惠芳認為,脫貧攻堅任務目標的實現預示著后扶貧時期的到來,我國減貧策略重心由絕對貧困轉向相對貧困的治理,貧困維度也從單一性的收入性貧困轉向長期性、脆弱性、動態性的多維貧困。我國亟須立足于精準扶貧已有基礎,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相對貧困治理策略,著力完善相對貧困治理體系,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治理制度改革的優越性,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保證社會秩序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煒通過比較2013年和2019年全國調查數據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推廣踐行卓有成效,“愛國”“和諧”等體現國家認同和社會秩序、社會團結的價值理念逐步得到公眾較高程度的認可,不同社會群體的價值理念共識更為明確。這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意味著全國人民在現代化建設中思想觀念更加統一,預示著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具有良好的社會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