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確理解和科學看待我國的“糧食缺口”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主報告課題組
時間:2020-08-2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 作者:acebm 點擊: 次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發布了《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報告預測在“十四五”時期,中國有能力確保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戰略底線目標,國家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糧食缺口主要表現為國內大豆產需缺口,而進口大豆主要用于加工和飼料,其對于口糧安全的沖擊基本可以忽略。因此,應正確理解和科學看待這一糧食缺口,不必過分解讀;同時要尋求開放格局下的糧食供需動態平衡,多渠道應對國內糧食缺口。當務之急是在需求和消費層面,將節約理念和危機意識納入國家糧食安全觀。
一、我國糧食安全中長期有保障
糧食是中國特有概念,包括谷物、薯類和豆類等。谷物中,小麥、稻谷和玉米并稱三大主糧,其中小麥和稻谷統稱口糧。中國糧食生產以谷物為主,近十年來谷物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90%以上,而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占谷物的98%以上,因此只要穩定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供給,中國糧食安全就有保障。根據國際標準和中國國情,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底線,谷物自給率和口糧自給率也被認為是考察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關鍵指標。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主報告課題組采用流向統計等多種方法,分別計算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自給率,綜合得出中國谷物自給率自2005年以來各年份都高于95%,達到了谷物基本自給的要求。同時,按稻谷和小麥計算的2015~2019年口糧自給率均在100%以上,說明近年來我國始終處于口糧絕對安全范圍內。根據報告的預測結果,在正常情況下,2025年中國糧食產量為6.85億噸左右,谷物產量為6.26億噸左右,谷物自給率仍然高于95%的安全線,谷物產量占糧食產量的比例保持在90%以上。這表明,“十四五”時期,中國可以維持谷物基本自給的目標,谷物安全將繼續為糧食安全提供堅實基礎。
二、現有糧食缺口是非口糧缺口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中國糧食自給率出現了下降。糧食自給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大豆進口數量顯著增長,中國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在1.1億噸左右,90%的大豆需要進口。2019年大豆進口8851萬噸,接近2019全年糧食進口總量的70%。因此,國內糧食缺口主要是國內大豆產能有限造成,這方面要有清晰的認識。
事實上,中國居民消費口糧是以大米、小麥為主的谷物類。進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提供豆粕飼料,大豆缺口對口糧消費的影響非常有限。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19年中國谷物凈進口1468萬噸,占谷物消費量的2%左右。谷物進口主要是用于消費結構優化和庫存調節。考慮到“十四五”期間谷物結構調整的需要,預計2025年谷物(由三大主糧來衡量)消費量為6.51億噸左右,由此將出現2500萬噸的小幅缺口。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口糧是絕對安全的,糧食缺口主要是由于消費需求增長和消費質量改善而形成的非口糧缺口。
三、要科學地看待我國的糧食缺口
糧食缺口是糧食供給量與需求量或者生產量與消費量之間的差額。由于中國人口眾多,糧食生產所依賴的耕地和水資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近年來糧食缺口一直就存在。自2015年以來,我國糧食進口量均維持在1億噸以上。隨著糧食消費需求的增長,這種糧食缺口將會長期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糧食缺口是消費結構調整和質量改善型的缺口,主要是由于結構性需求和品種調劑引起的,而并非是主糧的短缺,更不能把它等同于糧食危機。
對于糧食缺口,需要從底線保障和動態平衡兩方面來認識。從底線保障來看,中國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2019年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74公斤,今年夏糧又創歷史新高、庫存充足,完全可以應對預測的“十四五”期間谷物缺口,谷物供給保持長期穩定的態勢不變。若以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來看,按照目前我國6.5億噸以上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即使在未來人口高增長預期下,也完全可以實現人均400公斤的糧食占有量,糧食安全底線無憂。
從動態平衡來看,中國已是農產品貿易大國,針對糧食缺口變化及時調整進口規模,借助國際市場來滿足國內糧食需求,能夠在開放格局下保持糧食供需的動態平衡。我國以糧食進口結構多元化為基礎,實現谷物結構持續調優,大豆需求充分保障,說明我國正逐步發揮農業大國優勢在對外貿易中的作用,在“產能保障”前提下,以“適度進口”為補充,妥善應對國內糧食缺口,對于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四、全面踐行新的國家糧食安全觀
“十四五”時期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至少在6億噸以上十分必要。同時,綜合2025年前各年度谷物預測結果,考慮到人口基數、城鎮化以及消費結構等因素,“十四五”期間繼續保持95%以上的谷物自給率水平較為合理,也能夠實現。為實現“十四五”時期的國家糧食安全目標,奠定中長期糧食安全的良好基礎,需要做好頂層謀劃,從需求層面保持憂患意識和樹立節約理念,這對于構建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具有積極意義。
一方面,面對糧食消費需求的剛性增長,以及為應對各種突發性公共事件和自然災害,必須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始終繃緊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不放松。在“十四五”期間,應繼續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和做好頂層謀劃,保障糧食生產能力和優化糧食儲備,積極調整國內生產結構和國際貿易結構,不斷健全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奠定中長期糧食安全的良好基礎。
另一方面,雖然我國糧食產需屬于緊平衡,但中國每年在餐飲上浪費的糧食高達800億斤至1000億斤,相當于目前糧食生產量的6.0%~7.5%。在糧食產需中長期仍處于緊平衡狀態下,必須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勞節儉的優良傳統,樹立全社會厲行節約的綠色健康消費理念,反對和杜絕任何形式的糧食浪費。要通過加快立法、強化監管等強制措施,同時發揮教育機構、公益組織、社會團體的引導、教育和監督作用,共同約束和禁止鋪張浪費行為,營造健康餐飲環境,塑造節約糧食的生活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