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8·國際問題)舉行 全球金融危機十周年:教訓與挑戰
時間:2018-10-2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網 作者:acebm 點擊:
次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學部主席團主席謝伏瞻致辭
10月15日,以“全球金融危機十周年:教訓與挑戰”為主題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8·國際問題)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學部主席團主席謝伏瞻,英國前金融服務局主席阿代爾·特納勛爵等出席論壇。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王鐳主持開幕式。
謝伏瞻在致辭中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過度負債是導致此次金融危機以及其后全球經濟衰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危機之后人們普遍認為全球將經歷一場全面而深刻的去杠桿過程,十年后的今天,除金融機構去杠桿取得了一定成效之外,政府、企業和居民的債務負擔再創歷史新高。目前,發達國家經濟持續復蘇,正是全面減輕債務壓力的恰當時機。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下,持續推進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完善國際金融監管,是后危機時代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事實表明,全球金融安全網的建設、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這一系列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都是在全球治理框架下推進的,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中國政府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作出了巨大努力,過去十年中國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近年來,中國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新發展理念,重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采取了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一系列措施,通過保持總體穩健的貨幣政策并加強金融監管,中國金融機構去杠桿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當然,去杠桿這條路還很長,還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謝伏瞻強調,目前,雖然全球經濟復蘇勢頭尚好,但是世界經濟體系的內在脆弱性依然十分顯著。我們需要深刻反思2008年金融危機的教訓,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下以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應對人類所面臨的挑戰,而不是以單邊主義、民粹主義、零和博弈的模式來尋找解決方案。
圍繞會議主題,阿代爾·特納勛爵、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法國巴黎政治大學和德國柏林赫爾梯行政學院教授讓·皮薩尼-費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河合正弘以及美國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高級經濟學家布萊恩·謝特金先后發表主旨演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張宇燕等先后主持論壇。
阿代爾·特納勛爵認為,盡管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監管機構已經實施了改革,但仍沒有解決危機前數十年私人債務過度增長導致的債務積壓問題。余永定以全球失衡為切入點,結合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指出中美貿易摩擦給中國敲響了警鐘,面對挑戰,中國要警醒起來,要加快結構調整、實現內需驅動、努力推進自主創新。讓·皮薩尼-費里從歐洲視角反思了金融危機的經驗和教訓,強調了監管協同的重要性。河合正弘從日本銀行危機的視角,深入討論了各國如何有效應對金融危機,避免陷入長期經濟停滯、低通脹和低投資的困境。布萊恩·謝特金回顧了金融危機時美國政策制定者所面臨的困境,指出新技術對驅動經濟增長和提升社會福利的重要性。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法國巴黎政治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美國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等機構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