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肩負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使命。智庫的核心功能有二:一是以其科學性、全面性、前瞻性研究,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提供重要支撐,即“咨政”;二是將研究成果以專業、理性的方式向社會傳播,塑造并引導大眾認知,即“啟民”。
智庫研究的落腳點應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智庫作為一個平臺必須能夠有效整合社會中廣泛、專業的智力資源,形成優質高效的知識生產體系,才能匯智成庫,生產出高水平成果。
智力資源在社會中通常處于分散、游離的狀態,且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可謂紛繁復雜。智庫要想將這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就必須在匯智模式上打破傳統的諸如線下研討會、研究課題單向發包等方式,以創新性思維突破地域、界別、行業等限制,運用信息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手段,將“大外圍”研究團隊進行有機整合,充分調動各方智力資源。
基于此,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應當構建“三位一體”知識生產模式。“三位”是指三方面主體:多元廣泛的智力主體集、完備有效的規則體系和專業高效的運營團隊。三者密不可分、有機融合、協同運作,形成“一體”的知識生產體系,為智庫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和研判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首先,多元廣泛的智力主體,是“三位一體”知識生產模式的基礎,這構成了智庫知識生產體系的“硬條件”。
智庫要根據自身的研究定位和研究領域,儲備一支知識領域相近、來自不同界別、具備一定研究能力的“大外圍”團隊。該團隊成員應當對現實問題保持較高的敏感性以及較為深刻的觀察分析能力。這其中,智力主體集的廣泛性和異質性十分重要,因為智庫研究的現實性要求需要參與研究的主體來自各行各業,從不同視角看待同一個問題,探尋不同解決方案。因此,應當盡量避免智庫匯聚的全部是來自高校或研究機構學者的情況,而應多吸引來自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媒體等機構的專家。此外,還應注意保持該群體的開放性,運用信息化手段對群體組織進行動態化維護和服務,用各種方式保證他們對智庫研究的認可度,促使他們積極參與智庫組織對各種問題的研究和討論。
其次,完備有效的規則體系,是“三位一體”知識生產模式的保障,是智庫知識生產體系的“軟環境”。
規則的目標是引導智力群體積極參與智庫的知識生產,提供高水平的知識供給,幫助智庫生產出高質量研究成果。規則體系的建立,一方面應注重完備性,即應制定從智力主體吸引、推薦、甄選,到鼓勵智力主體以各種方式參與智庫知識生產,再到對其產出結果進行充分激勵等方方面面的規則,形成體系化制度。特別要注意獎懲結合,這一點有些像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另一方面,還要形成制度執行閉環,對制度的執行效果進行評估并持續優化,不斷提高制度的有效性,發揮其“指揮棒”的作用。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從長期來看,智庫還要考慮文化建設,以各種制度化方式和活動的形式推進文化建設,在研究主體之間形成積極向上、熱情參與、理性研究的良好氛圍。
再次,專業高效的運營團隊,是“三位一體”知識生產模式的支撐,是智庫知識生產體系的“執行力”。
作為“硬件”的智力主體集是分散游離的,需要一條連接紐帶;作為“軟件”的制度體系需要加強落實執行,而這些都需要強有力的運營力進行支撐,以保證各個措施、環節能落實到位,取得實效。運營團隊應當年富力強、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個崗位還應具備較強的專業性,不僅傳統的崗位如品牌傳播、公共關系、編審校對等需要相關專業人才,新興領域如信息技術、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社區運營、通證經濟等在智庫平臺也有很大運用空間,這些崗位更加需要專業化運營。此外,運營團隊的搭建必須突破體制內的行政管理思維,要做到重運營輕行政,以市場化方式來運行。比如,待遇方面要與市場接軌,并與年度績效考核掛鉤,建立與智庫長期發展相匹配的職業發展梯度崗位,以激發每個運營人員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上述三個方面主體有機融合、協同合作,共同構成了新型智庫“三位一體”知識生產體系。
此外,在如今互聯網與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智庫應將運營方式同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新興形式相結合,使三個主體之間有效協同,發揮該模式的最大化價值,以軟硬件相融合的方式,真正實現新型智庫“柔性知識生產”,從而讓新型智庫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