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大規模發錢,來了
時間:2025-02-07來源:未知 作者:acebm 點擊: 次
——你薅到國家補貼的羊毛了嗎?
新年伊始,這樣的問候令人振奮。
翻閱社交媒體就能發現,各省發了“以舊換新”的細則圖文,個人出了“怎么買更劃算”的教學視頻,關于國家發錢的消息正鋪天蓋地襲來。
這個源于一場政策例行吹風會的利好,是2025年1月8日由五個部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共同推出的。
吹風會上,無論是擴大補貼類目,還是優化貸款,甚或是直接下達資金,2025年都是奔著一個目的而去:更強的消費刺激,更大的提振內需決心。
從激辯發錢好不好,到擺在眼前的真金白銀——發錢,這一簡單粗暴又喜聞樂見的招式背后,實則是中國經濟發展意義深遠的一次根本性結構轉型。
一、四兩撥千斤
國家推出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始于去年4月,當時主要集中在汽車與家電兩大領域。
家住杭州蕭山區的消費者向鹽財經回憶說,她得知國補訊息后,當即決定并動手重新裝修了自己的住房。
當她向“浙里辦”上傳了相關發票,經工作人員上門核驗拍照后,不足1個月時間,補貼就到賬了。10萬出頭的總裝修費用,最終獲得補貼1萬多,盡管因材料問題,她沒能申請到最高補貼額度,但“在家坐等政府發錢的過程,令我們又驚喜又新奇”。
1萬元補貼,對大多數家庭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
這樣的結果自然令人驚喜,但隨著時間的遞進,就并不新奇了。因為國家發錢的范圍仍在擴大。
從今年1月開始,包含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等并非剛需的產品,也被納入了新的消費品補貼中。
以手機為例。按照新國補政策,購買手機將獲500元的補貼。更令消費者蠢蠢欲動的是,在這輪政策尚未出爐之前,兩大手機巨頭吹響了降價的號角,蘋果降了1000元,華為降了2000元,若再與國補疊加,手機的價格已是極富吸引力。
“這些天來詢問華為和蘋果的國補情況的人,的確比之前多了不少,加上臨近春節,很多人想趕在回老家前給自己或家人購買一臺新機。”吹風會結束后的第四天,1月12日,一名電商平臺的客服向鹽財經介紹了銷售情況。
此輪國補效果如何,盡管還未經過系統核算,但透過中國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司長李剛在吹風會上列舉的2024年數據,其杠桿效應一目了然:
2024全年,汽車報廢更新超過290萬輛,置換更新超過370萬輛,帶動汽車銷售額9200多億元;超過3600萬名消費者購買了八大類家電產品5600多萬臺,帶動銷售額2400億元;家裝廚衛“煥新”帶動銷售相關產品近6000萬件,銷售額約1200億元;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超過138萬輛,帶動新車銷售超過37億元。
通過對消費品進行直接補貼,撬動較多資金進入消費市場,這種四兩撥千斤的政策效應,在近二十余年可謂屢試不爽。
除了此輪補貼,從中金公司的研報中可以看到,在耐用品消費出現回落的時候,國家都用直接補貼的方式以促消費、穩增長,這三個時期的開始年份分別是2009年、2015年、2022年。
其中,經估算,2009—2011年的規模較大,每年含車購稅減免的消費品補貼規模,相當于上年GDP的0.12%—0.20%(2010年為0.20%);2024年的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為1500億元左右,相當于上年GDP比重的0.12%,是2012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年。
而從吹風會中可以知曉,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用于支持“兩新”的資金總規模,會比去年有大幅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今年會替代去年,成為2012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年,同時還可能超過2010年,成為消費品補貼歷史上強度最大的一年。
二、提振內需的內在邏輯
關于提振消費的相關內容,歷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其實幾乎都有提出。但是不同于以往的是,2024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它不僅是一個新提法,還被列為了2025年九大重點工作任務之首。
每次經濟政策重心的調整與轉移,都與中國當下的經濟形勢息息相關。
過去幾年,迅速增長的出口這種外需刺激的狀況,一定程度上掩蓋,或者說是緩解了內需不足的矛盾,尤其是中國自入世以來,通過出口賺走了全球65%的貿易順差。
而近幾年,逆全球化裹挾地緣政治的博弈,嚴重影響出口,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和失業的員工面臨轉型。在轉型的時間里,困擾中國經濟增長的內需不足問題,開始浮出水面,且變得越來越顯著。
在這樣的背景下,若要擴大內需,抓手不外乎兩個——消費和投資。
而用好這兩個抓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提法是有差異的:“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
先說后者,投資。
2024年12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指出,經測算,2023年投資乘數僅為1.97,大幅度低于消費乘數的3.66。
不少經濟學家對大規模經濟刺激,尤其是基建投資的繼續擴張,提出要保持警惕。比如,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認為,中國的經濟基建已經相當完善,好比一個虛弱的病人身體很虛的時候吃很多補藥,反而發揮不了作用,更容易引起新的問題。
對比之下,消費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查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發現,2024年1—11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是3.5%。而在2023全年,該指標增長了7.2%,同樣是增長,但增長在下降。
還令人意外的是,消費能力最強的北京和上海兩地11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現了兩位數的下跌。原本的消費發動機、經濟活力最旺的城市,反而拖了全國后腿。
轉型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這也是學界的共識。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彭斯在去年底撰寫的《中國可以戰勝通貨緊縮》一文中總結道,如今,中國經濟“從出口導向型和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向以國內消費和創新為基礎的增長模式轉變,是一次根本性結構轉型”。
要實現結構轉型,挑戰是必然存在的,但并非無法克服。
如何克服的問題,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顯然有些過于龐大,我們不妨拆解開來,把觀察角度縮小一點:為什么目前國家選擇補貼的消費品是這些,而不是其他?
有兩個關鍵點。
1、市場貢獻度大。國家選擇補貼的這些消費品所在行業,能撬動萬億以上的市場規模,對于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大,對于增加就業、擴大收入的貢獻度也大。以汽車為例,2023 年我國汽車制造業總收入超10萬億,已經超過房地產,成為我國第一支柱產業。
2、制造業是核心。只有制造業長足發展,才能激發更多的金融動能。當下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一方面實體經濟現金流短缺,一方面銀行資金囤積。換言之,就是資金流轉不暢。經濟發展其實如同水,常識告訴我們,只有不斷流轉起來,水才是活水。
這兩個關鍵點在經濟學中,可以被稱之為“乘數原理”或“乘數效應”。
簡單來說,一個人的消費,構成了另一個人的收入,以及企業的收益、政府的稅收。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循環往復下去,花出去的100元,最后變成了1000元,經濟就實現循環螺旋向上了。
反之,如果一個人看到另一個人的財富在縮水,這個人就會不自覺地壓縮非必要開支。
這就解釋了今天提振內需的內在邏輯:經濟遇冷,國家出錢,通過發行超長期國債,通過補貼產生的乘數效應,讓蛋糕做大,讓更多人手里有錢,讓大伙看到希望。
三、工資全面上漲,只是開始
不過,發錢何時是頭呢,錢會一直發下去嗎?
像手機這類產品,其耐用性強、更換周期長,這次購買了,到再次購買,得等上一段時間。
進一步講,全民發錢會在短期內撬動部分消費,但從長期來看,不足以舒緩、更不用說完全解決讓經濟變熱的深層次問題。
我國消費不足的深層次問題,事實上是老百姓消費能力的不足。
拿收入來說,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在2023年是45%,全球是60%。如果把這一比例提高到國際水平,中國家庭每年可支配收入將增加19萬億左右,微觀體感上升,溫差就會縮小。
但不能樂觀的情況是,經歷疫情而出現的歇業、轉行的問題,仍在消化期,以至靈活就業者涌入某個行業比如網約車,出現僧多粥少的窘境。
對于“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這個經濟難題,不僅是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為關注的現狀,事實上,就人們最關心的就業增收,早已有頂層設計。
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明確提出: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強對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指導,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
《意見》作為一份頂格文件的發布,為逐步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確保勞動報酬與經濟增長同步,明確了方向和路徑。
緊隨其后,吉林、湖南、云南等多地上調了最低工資下限,河南、天津的企業平均工資上漲6.5%。
值得指出的是,增加收入,可不是只增加工資收入,還有資產收入。
資產收入是當下老百姓的主要財富構成,具體而言,就是要保護家庭資產負債表,穩住樓市、股市,尤其像“保交樓”之類的舉措,既是保護普通人財富的一個實際的抓手,也是托底房地產業的基礎。
站在宏觀層面,擴大內需不僅僅是依靠增加財政支出,把票子發下去,還得從投資方式、分配機制、發展模式上,做長期艱苦的努力。落實到普通老百姓這里,無非就兩件事。
一是對眼前的收入有信心。
二是讓未來的保障能持續。
生活不會瞻前顧后,日子沒有后顧之憂,這是基礎,是解決一切難題的前提。這樣的常識其實不用說出來,大家都明白。
來源:鹽財經
聲明:本公眾號文章僅用于分享,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文字、圖片版權問題,敬請后臺聯絡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